文|凯风
APEC,又一次迎来“中国时间”。
时隔12年,中国第三次成为APEC东道主,2026APEC峰会举办地花落深圳。
这意味着,继上海、北京之后,深圳正式晋级中国APEC第三城。
三大城市,对应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无一不是经济重镇、科技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为何是深圳?担起国际峰会大梁,谁是下一个?
01中国APEC第三城,为何是深圳?
作为亚太地区层级最高的经济合作机制,APEC与G20同处全球金字塔尖,均为大国外交主舞台。
与G20着眼于全球20大经济体不同,APEC聚焦亚洲-太平洋地区,以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为主题。
目前,APEC共有21个成员,涵盖中美“G2”巨头,以及日韩加澳新、东盟11国等主要经济体。
这些经济体,以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近6成的经济总量、5成的贸易额,地位举足轻重。
从过往APEC峰会举办地来看,要么是首都,要么是经济中心或科技中心,要么是知名国际旅游城市,后者普遍都位于沿海地区。
以亚太合作为定位,面向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是题中之意,举办城市自然也要有“面向亚太”的区位属性、经贸优势。
同时,作为重大国际峰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不是一般城市所能承担,城市必须要有足够强的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
美国的旧金山、西雅图、檀香山,日本的大阪、横滨,澳大利亚的悉尼,泰国的曼谷等,都是如此。
深圳与上海、北京一样,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也是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之地。
根据 Gawc世界城市排名,北京、上海位列Alpha+级城市,广州跻身Alpha级城市,深圳位居Alpha-级城市,均为世界一线。
此外,深圳同时还是国际海洋城市、对外开放门户、国家创新型城市,本身就是亚太经济合作的主阵地,能够脱颖而出并不令人意外。
以深圳为举办地,既是对这座经济中心城市全方位竞争力的认可,也不乏以此展现大国经济产业发展的考虑。
02谁是下一次国际峰会的担当地?
早在去年,2026APEC峰会最初落地中国之际,“谁是中国APEC第三城”就已广受关注。
彼时,广州、深圳、杭州、厦门、青岛、天津、成都、西安等地呼声最高,最终深圳脱颖而出。
这些城市都是经济重镇、科技重镇和开放门户,都不乏国际影响力,也都承担过大型峰会或国际赛事。
从国际峰会来看,杭州之于G20,厦门之于金砖峰会,西安之于中亚峰会,青岛、天津之于上合峰会,不一而足。
从大型赛事来看,亚运之于广州、杭州,大运会之于深圳、成都,都展现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事实上,不只深圳、杭州,广州、成都等地同样不乏承担APEC、G20等峰会的潜力。
不只是政经领域,奥运会等顶级赛事,同样也是这些城市的竞逐所在,大湾区、成渝等地呼声颇高。
哪些城市未来能在国际峰会、国际赛事中脱颖而出,这与城市核心定位息息相关。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2035总体规划,一众城市在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等领域,获得“国际级”的核心定位。
在主要城市中,广州拿下“综合性门户”的超级定位,与京沪处于同一梯队,对内引领区域发展,对外承担国际交往。
深圳虽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但有着“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城市”、“现代海洋城市”等定位,且拿下了独一无二的“对外开放门户”的独特定位。
成都、西安被赋予“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重任, 沈阳拿下“东北亚重要的中心城市”,均凸显了其国际影响力。
这意味着,北京、上海、深圳之后,还将有一批城市脱颖而出。
03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
大型盛会不只是盛会,更是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能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招商引资“磁吸力”的重要舞台。
更不用说,盛会本身还有加速大基建、引领大投资的直接效应,对经济带来明显的支撑效应。
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杭州成为北京之外第二个举办G20峰会的内地城市,“杭州共识”更将其推向了新的高位。
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在厦门举行,这场会议诞生的“厦门宣言”,鼎新了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厦门顺势提出“五中心一基地”的定位,无不以“国际”为起点。
2018年,上合峰会在青岛举行,青岛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举办上合峰会的城市,青岛借此拿下上合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
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在新的地缘变局下,西安再度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重要性与日俱增。
这一次,深圳承办2026APEC峰会,标志着在经济、科技、产业之外,将承担起全方位的国际交往重任,以全新形象屹立于世界舞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