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在健身,听说要多吃蛋白质,但我又听说蛋白质吃多了伤肾,这可怎么办?”“我体检发现尿酸有点高,是不是不能吃肉了?蛋白质是不是得严格控制?”“我父母有肾病,那我们全家是不是都要少吃蛋白质了?”
这些问题,是不是也常常在你脑海里盘旋?蛋白质,这个被誉为“生命基石”的营养素,近年来随着健身热潮和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与此同时,“蛋白质吃多了伤肾”的说法也甚嚣尘上,让很多人在享受美食和担心健康之间左右为难。今天,我们就请来肾内科的医生,为大家拨开迷雾,讲清楚蛋白质与肾脏健康的那点事儿!
一、蛋白质:人体不可或缺的“硬核”营养素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蛋白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它是构成我们身体组织(肌肉、皮肤、骨骼、器官等)的基础材料,参与构成酶、激素、抗体等重要物质,对于维持身体正常运转、修复组织损伤、抵抗疾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一下,没有足够的蛋白质,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缺少砖瓦的房屋,难以支撑。无论是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还是需要修复肌肉的健身爱好者,亦或是日常维持身体机能的普通成年人,都需要足量的蛋白质来支持。

二、“蛋白质伤肾”的谣言从何而来?
那么,“蛋白质吃多了伤肾”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观察性研究的误读: 一些研究观察到,肾功能已经受损的患者(如慢性肾脏病患者),如果摄入过高的蛋白质,可能会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这被部分人错误地解读为“蛋白质吃多了导致肾损伤”。肾脏的“工作量”增加: 蛋白质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含氮废物,主要是尿素,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理论上,摄入更多蛋白质意味着肾脏需要处理更多的代谢废物,负担似乎加重了。极端案例的放大: 极少数极端情况下,如长期、过量摄入蛋白质,且同时伴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脱水、缺乏锻炼、本身存在潜在肾脏问题等),可能会对肾脏造成影响。但这并非普遍现象。
三、肾内科医生划重点:健康人与肾病患者的标准不一样!
针对“蛋白质伤肾”的普遍担忧,我们采访了多位肾内科医生。他们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蛋白质摄入量对肾脏的影响,关键在于“量”以及“对象”的不同。
1. 对于健康人群:
无需过度恐慌: 医生们强调,对于肾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在合理范围内(即符合膳食指南推荐的标准)摄入蛋白质,并不会增加肾脏负担,更不会直接导致肾损伤。推荐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1.16克。对于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大约每天需要60-90克蛋白质。这个量对于维持健康是足够的。运动人群/特殊需求: 对于进行规律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的人群,或者处于特定生理阶段(如孕期、哺乳期、术后恢复期)的人,蛋白质需求量会相应增加。例如,健身人群的推荐摄入量可能在每天每公斤体重1.2-1.8克,但这仍然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为了满足身体特殊需求而进行的调整,并非“无限量”摄入。关键在于“均衡”: 健康饮食的核心是均衡,而不是单一营养素的无限量摄入。即使需要增加蛋白质,也应选择优质蛋白来源(如鱼、虾、瘦肉、蛋、奶、豆制品),并搭配充足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保证整体饮食结构的合理。2. 对于肾病患者:
情况完全不同: 这才是“蛋白质伤肾”说法的主要来源和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对于已经存在肾脏损伤(如慢性肾病、肾衰竭等)的患者,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已经下降。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 在这种情况下,过高的蛋白质摄入确实会给已经受损的肾脏带来过重的负担,可能加速肾功能的恶化。因此,肾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肾功能情况(通常通过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判断),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严格限制的蛋白质摄入方案。专业指导至关重要: 肾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种类都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绝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地让大家少吃肉,而是要精确计算,选择对肾脏负担较小的优质蛋白,并确保在限制范围内尽可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
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调整蛋白质摄入?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没有肾脏疾病史,也没有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水肿、血尿、泡沫尿等肾脏不适症状,那么按照膳食指南推荐的量摄入蛋白质通常是安全的。了解自身情况: 如果你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影响肾脏健康的慢性病,或者有肾结石、痛风等问题,建议定期体检,关注肾功能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蛋白质摄入是否合适,或者有特殊的健康需求(如健身增肌、孕期哺乳、疾病恢复),最好的方式是咨询医生或注册营养师,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建议。结语:总而言之,“蛋白质吃多了伤肾”并非绝对真理,而是一个需要区分对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命题。对于肾功能健康的我们来说,不必谈“蛋白”色变,按照科学建议摄入足量蛋白质,是对身体负责的表现。而对于已经存在肾脏问题的患者,则必须遵循医嘱,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记住,营养补充不是越多越好,均衡、适量、个体化才是关键。与其被谣言困扰,不如通过科学知识和专业指导,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健康选择。下次再听到类似说法时,你就能心中有数,做出明智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