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房地产,彻底变了

文|云木 “中国智造”,正在崛起。 最新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矿业、化工、机械、船舶

文|云木

“中国智造”,正在崛起。

最新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矿业、化工、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中国的制造业已有全球影响力;而作为“世界建造第一大国”,建筑业的全球竞争力亟待提升。

以科技创新重塑建筑业竞争力,从“中国建造”到“中国智造”,谁在领跑?

01

未来5年,房地产和建筑业都要变了。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置于最前列,强调提升建筑产业全球竞争力,而“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则被归为“民生保障”范畴。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和建筑业规模高达数十万亿元,建筑业份额占据全球近半壁江山,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转型发展,关乎经济、就业,更关乎创新的未来。

目前,当城镇化从快速增长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长扩张转向存量提质,房地产和建筑业都将迎来转折时刻。

对于房地产来说,“大拆大建大开发”沦为过去式,靠“高周转”维持的简单规模扩张早已不合时宜。

面向未来,城市更新将取代大拆大建,“好房子”取代“有房住”,成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共识。

对于建筑业来说,劳动力红利的消退一时难以逆转,2030年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表不断逼近,传统建造的空间越来越小。

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取代传统建造,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可谓大势所趋。

这意味着,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将成为现实,建筑业将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巨大跨越,建筑企业也将从传统企业向科技企业大步迈进。

这在过去被视为异想天开,但在智能装备、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赋能之下,建筑业的“流水线生产”不再是难题,从“工地”到“工厂”只有一步之遥。

早在2022年,住建部就选择北上广深等24座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全面拉开建筑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序幕。

日前发布的中央城市高质量发展文件,提出“发展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这意味着,有了“智能建造”的加持,建筑业正在跃居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列,完成从传统产业向新兴科技产业的蜕变。

作为房地产和建筑业重镇,广州率先将“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列入战略性产业,湖北提出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行业变革的先发信号。

科技赋能,不仅引领产业之变,更将带动含“科”量十足的龙头建筑企业脱颖而出,中国建筑国际正是其中的领跑者。

02

建筑工业化,越来越近了。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也是第一建造大国。正如“制造大国”要向“制造强国”跃升,“建造大国”同样要向“智造大国”跨越。

两者的共同抓手都在于科技赋能,在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过去在以“基建狂魔”为主的大开发时代,中国诞生了一批世界级房企和建筑企业。

如今,在智能建造的引领之下,“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愿景成为现实,中国有望诞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建筑科技企业。

这背后,得益于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成熟。目前,70%左右的传统建造工序可移到工厂完成,至少可缩短60%左右的工期,减少60-70%左右的碳排放,实现生产效率、双碳达标、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多赢。

这一技术已在香港地区的公共建筑、标准化公寓项目得到广泛认可,在北上广深的城市更新项目也得到推广应用,为超大特大城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树立了新的样板。

得益于MiC建造技术的助力,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楼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原拆原建”,远低于18个月的承诺工期,得到央视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

这一切还只是开始。深圳提出新建保障房100%使用装配式建筑,广州2026年起出让居住用地将100%实施装配式建筑,香港表示2028-2028年起落成项目将超过一半采用Mic……

过去20多年来,房地产和大基建的突飞猛进,超级楼盘、超级工程的层出不穷,让中国成为建筑工业化的最佳选择试验场,也让龙头企业炼就出集技术、效率为一体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建筑业正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从装配式建筑到空中造楼机再到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呈现爆发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