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世界唯一!中国核能科技实现新突破

戈壁深处传来震撼消息 —— 位于甘肃民勤的 2 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成功实现国际首次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全球

戈壁深处传来震撼消息 —— 位于甘肃民勤的 2 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成功实现国际首次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且实现钍燃料入堆的先进核能系统。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领域实现 “领跑”,不仅破解了我国核燃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局,更开启了清洁、安全、自主的核能新时代。

核心突破:从 “铀依赖” 到 “钍自主”,资源优势冠绝全球

我国钍资源储量超 30 万吨,占全球 60%,仅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钍资源就可支撑全国能源需求 2 万年以上。相比之下,传统核电依赖的铀资源我国年进口量达 1.8 万吨,且储量有限。钍基熔盐堆以钍为核心燃料,1 吨钍的能量相当于 200 吨铀或 350 万吨煤,彻底摆脱了对进口核燃料的依赖。

更关键的是,该技术首次实现钍 - 232 到铀 - 233 的核素转换链条,获取了全球唯一的钍入堆运行实验数据,为规模化利用钍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这意味着我国能源安全有了全新保障,再也不用担心核燃料‘卡脖子’”,中科院上海应物所负责人表示。

安全革命:无水冷却 + 常压运行,杜绝核泄漏风险

与传统核电相比,钍基熔盐堆的安全设计实现颠覆性突破:

无水冷却:采用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无需大量水资源,彻底摆脱沿海选址限制,可建在戈壁、内陆等缺水地区,我国广袤的西北内陆将迎来核电新布局;

常压运行:无需高压容器,从根源上杜绝爆炸风险,彻底告别切尔诺贝利、福岛式核事故隐患;

固有安全:配备自动冷冻塞,温度超标时会自动熔化,核燃料熔盐流入专用储罐快速凝固,避免放射性泄漏;

核废料锐减:长寿命核废料仅为铀堆的千分之一,毒性半衰期从数万年缩短至数百年,大幅降低环境风险。

技术自立:100% 核心设备国产化,产业链全面成型

从 2011 年中科院启动战略性先导专项,到 2025 年正式运行,我国科研团队历时 14 年攻克多项 “卡脖子” 技术。近百家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协同攻关,实现实验堆整体国产化率超 90%,关键核心设备 100% 自主可控,构建起完整的钍基熔盐堆产业链。

目前,实验堆已实现 650℃高温输出,不仅发电效率比三代压水堆高 30%,还能通过高温余热制氢(1 吨钍可产氢 1.2 万立方米)、对接钢铁水泥行业实现 “零碳炼钢”,形成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系统。

全球领跑:2035 年建成商用堆,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作为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我国已在该领域建立绝对技术优势 —— 美国、印度等国仍处于研发阶段,而我国已完成 “实验堆” 关键节点,正推进 “研究堆、示范堆” 三步走战略,计划 2035 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并实现商用化。

业界专家指出,钍基熔盐堆的成功运行,不仅为我国 “双碳” 目标提供强大支撑,更将重塑全球核能技术路线和能源供应体系。“中国用钍资源禀赋结合自主技术,为世界提供了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核能解决方案”。

从戈壁到全球,从实验到商用,中国钍基熔盐堆的突破,正书写着全球核能发展的新篇章。这不仅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为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的 “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