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的冬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下肚,整个人从内到外都暖了起来。
冬日的早晨,窗外寒风呼啸,我站在厨房里,看着砂锅中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羊肉汤,一股混合着药材清香和羊肉醇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记忆中祖母的味道,也是每个广东人冬日里最温暖的期待。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老话在广东人的厨房里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众多冬日滋补佳品中,广式药膳羊肉汤凭借其“滋补不上火”的独特魅力,成为家家户户的心头好。
说起这道汤品的起源,可追溯到岭南地区“药食同源”的饮食哲学。广东人深知在这片湿热与寒冬交替的土地上,既要驱寒保暖,又要避免过于燥热。于是,智慧的厨娘们将温补的羊肉与清润的药材巧妙结合,创造了这道温而不燥的冬日佳肴。

我祖母常说:“羊肉得配药材,就像红花需有绿叶扶。”她年轻时在广州西关经营一家小餐馆,每到冬季,这锅羊肉汤总是供不应求。邻居们都说,喝了这汤,整个冬天手脚都是暖的。
准备食材(4-5人份):新鲜羊腿肉或羊腩500克(带点肥肉更香),当归片10克、党参15克、黄芪10克、红枣8颗、枸杞1小把、玉竹片10克,老姜1大块、料酒2汤匙、盐适量,白萝卜1个(清甜解腻)或山药200克(增加汤的绵滑口感)
制作步骤
第一步:羊肉预处理,将羊肉切成适口大小的块状,冷水下锅,加入几片姜和1汤匙料酒,开大火煮沸。这时水面会浮起灰色泡沫,用勺子细心撇去。这个过程广东人称为“飞水”,是去除羊肉膻味的关键步骤。
小窍门: 水沸后再煮3分钟即可捞出,用温水冲洗干净。切记不要用冷水,否则羊肉遇冷收缩,口感会变硬。
第二步:药材浸泡与处理,将当归、党参、黄芪、玉竹等干货药材用清水浸泡10分钟,然后轻轻搓洗掉表面灰尘。红枣去核,这样不易上火。
技巧: 药材不需要浸泡过久,否则药效会流失。枸杞最后放,避免长时间炖煮产生酸味。
第三步:煲汤的奥秘,取一个砂锅(保温性好),加入足量清水(约2.5升),放入焯好水的羊肉、老姜块(用刀拍裂更出味)和除枸杞外的所有药材。
秘诀: 一定要冷水下料,让食材随着水温升高慢慢释放味道。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盖上盖子慢炖1.5小时。砂锅盖子留一条小缝,可防止汤水溢出,同时保持微微沸腾的状态。
第四步:火候与调味,煲汤最忌频繁开盖。耐心等待1.5小时后,打开锅盖,这时羊肉已经软烂,药香四溢。加入枸杞再煮10分钟。
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盐调味。重要提示: 盐一定要最后放,过早放盐会使羊肉中的水分流失,导致肉质变柴。
升级版: 如果想加入白萝卜或山药,在最后40分钟加入即可,煮至透明软糯为佳。
这道汤品的精妙之处在于药材的搭配。羊肉性温,补气血,但单独食用容易上火。而配料的当归活血,党参补气,黄芪增强免疫力,玉竹滋阴,红枣养血,枸杞明目。这些药材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既发挥了羊肉的补益作用,又避免了燥热之性。
特别是加入了白萝卜或山药后,这些蔬菜的凉性可以进一步中和汤的温燥,真正实现“补而不燥”的效果。

食用小贴士
1. 最佳食用时间是中午,身体消化能力最强的时候,能更好地吸收营养。
2. 喝汤不忘吃肉,营养大部分还在肉里。蘸点生抽加小米辣调制的小料,别有风味。
3. 剩下的汤可以留下来煮面或煮粥,一滴都不浪费。
4. 体质特别燥热的人可以适当增加玉竹的量,或加入少量麦冬。
昨晚,我也为我的小家煲了这锅汤。当看着丈夫连喝两大碗,孩子啃着羊肉不亦乐乎时,我忽然明白了祖母的话:“好汤不在料贵,在心诚。”
这个冬天,不妨试试这碗充满广式智慧的羊肉汤吧。它不仅能温暖你的身体,也许还能勾起一些关于家、关于传承的美好记忆。毕竟,最好的味道,永远来自于用心烹饪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