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北魏风烟入馆来 | 大同博物馆参观全攻略:在一座馆里读懂“北方民族融合史”

青砖灰瓦、斗拱飞檐,一座仿北魏早期“人”字形屋顶的建筑静卧在大同御东新区——这便是大同博物馆,一座承载着2300余年建城

青砖灰瓦、斗拱飞檐,一座仿北魏早期“人”字形屋顶的建筑静卧在大同御东新区——这便是大同博物馆,一座承载着23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记忆容器”。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博物馆,它不仅藏着北魏平城的时代密码、辽金西京的繁华旧影,更以“文物+科技+体验”的多元展陈,让“胡汉交融”的北朝文明从典籍中“活”了过来。大同博物馆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同比激增120%,其中“亲子研学”“文化寻根”客群占比近40%。正如一位从西安来的历史系学生所言:“在这里,我终于看清了‘北魏如何改变中国’。”

建筑即史书:一座馆藏着一座城的基因

大同博物馆新馆2014年开放,建筑设计暗藏巧思:主体建筑采用“魏晋风骨”与“大同蓝”配色,屋顶坡度模仿北魏石窟的“人”字顶,外墙以深灰色仿石材质呼应大同“煤都”的工业底色,却又通过通透的玻璃幕墙引入自然光线,象征“古老与现代的对话”。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展品’。”馆长王利民介绍,馆内空间布局按“时间轴+主题轴”展开:地下一层为临时展厅,常办丝路文物特展;一层“大同历史文化”基本陈列,以“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大板块串联大同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末的历史;二层设“大同长城文化”“红色记忆”专题展,兼顾地域特色与家国情怀。

必看建筑细节:

序厅“时间之轴”:地面嵌有1:10000的大同地形沙盘,标注了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代地,到北魏平城、辽金西京的核心区域,配合顶部投影的朝代更迭光影,瞬间理清历史脉络;

北魏厅穹顶:以云冈石窟“莲花藻井”为原型,用3D打印技术复刻,中央悬挂的青铜“大同”二字,取自北魏碑刻字体,庄重中带着古意。

文物会说话:四大板块解码“北方民族融合史”

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藏在四大核心展览里,每一件都在讲述“胡汉交融”的故事。

第一板块:代地沧桑——从石峁到赵简子

大同是“代国”故地,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里便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前沿。展厅内,一件出土于大同县吉家庄的“战国青铜鍑”引人注目:这件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腹部刻有中原风格的蟠螭纹,足部却保留着草原民族的兽首造型,印证着“华夏与戎狄早有往来”。另一件“汉代连弧纹铜镜”则更有趣——镜背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既保留中原祈福传统,又因大同毗邻匈奴,铜镜边缘特意加厚,防止游牧民族抢掠时磕损。

第二板块:北魏平城——5世纪的“国际都市”

这是全馆最璀璨的篇章。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近百年(398-494年),云冈石窟开凿、太武帝灭佛、冯太后改革在此发生,展厅用300余件文物还原了这座“胡汉杂糅”的都城。

司马金龙漆屏(复制品,原件藏大同市博物馆):出自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漆屏以朱漆为底,用黑漆绘制“列女传”故事,衣纹线条流畅如顾恺之画作,屏风边框镶嵌的鎏金铜饰,既有汉式的云纹,又有鲜卑的卷草纹,是“汉文化主导、多民族融合”的典型。

石雕帐座:北魏贵族墓出土的石质家具底座,雕刻着“力士托山”“羽人戏龙”,力士深目高鼻似西域人,羽人却长着中原人的丹凤眼,连底座边缘的忍冬纹都融合了希腊化的卷草元素——这正是北魏“凿通西域”后,波斯、印度、希腊文化层层叠加的见证。

陶俑军阵:1:1复原的北魏“甲骑具装”俑群,骑兵身披明光铠,战马佩戴“马镫”(中国最早的马镫实物之一),军阵前方还立着“风伯”“雨师”陶俑,反映北魏军队“敬天法祖”的信仰。

第三板块:辽金西京——陪都的“烟火与辉煌”

辽金时期,大同作为“西京”,是中原与草原的贸易枢纽。展厅内,一件“金代绿釉剔花牡丹纹瓷枕”堪称“颜值担当”:枕面以刀代笔剔出牡丹,釉色青中透绿,底部刻“平阳府霍州窑”铭文——大同虽非产瓷区,却因西京地位成为瓷器集散中心。另一组“辽代壁画摹本”更珍贵:画面中,契丹贵族穿汉式圆领袍,捧着装有羊肉的银盘,身后侍女梳着汉式发髻,桌案上的“漏壶”却是草原传统的计时工具,活脱脱一幅“胡汉共居图”。

第四板块:明清重镇——晋商的“北大门”

清代大同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展厅内“晋商票号账册”“骆驼商队模型”还原了当年的商贸盛景。一件“清代大同府城防图”碑刻拓片显示,城墙外设有“茶商驿站”“马帮客栈”,甚至还有“俄罗斯商队专用仓库”——中俄贸易的痕迹,早已深深刻进大同的街巷。

沉浸式体验:在博物馆“穿越”北魏

大同博物馆跳出“看文物”的传统模式,用科技与互动让历史“可触可感”。

数字展厅(负一层):全球首个“北魏平城虚拟复原”项目,通过8K投影与动作捕捉技术,游客可“走进”未开放的北魏明堂遗址,看工匠雕刻石础、僧人搬运佛经,甚至“触摸”永宁寺塔的铜铃(虚拟交互)。

文物修复体验(周末14:00-16:00):在专业修复师指导下,用仿制品练习陶片拼接、青铜器除锈(限12岁以上,需提前3天预约,材料包50元/人)。

“我是北魏小工匠”亲子工坊(每周六9:30-11:30):孩子用陶泥捏制北魏瓦当(云纹、莲花纹可选),或用矿石颜料临摹漆屏图案,完成后可烧制带走(亲子套票120元,含讲解)。

夜间特展(每月最后一个周五18:30-21:00):配合“北魏服饰文化展”,游客穿复刻的鲜卑袍、汉式襦裙逛展,听乐师演奏“北魏雅乐”,体验“胡汉共舞”的夜生活。

实用贴士:大同博物馆参观全指南

交通方式:

地铁:2号线“大同大学站”D口出,步行800米(沿途可看御河生态走廊);

公交:1路、2路、15路“大同博物馆站”下车即达;

自驾:馆前有大型停车场(免费,高峰时段需排队30分钟)。

开放时间与门票: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顺延);

免费开放,需提前1天在“大同博物馆”公众号预约(身份证换票,1.2米以下儿童免预约);

讲解服务:人工讲解50元/场(可拼团),语音导览器30元/个(含多语种,支持扫码听重点文物解说)。

最佳游览路线:

推荐“主线+支线”组合:序厅→地下一层临时展(若有丝路特展)→一层基本陈列(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二层长城文化展→出口,全程约2.5小时。若带娃,可优先参观“北魏小工匠”工坊(需预留1小时)。

周边联动推荐:

文化线:博物馆→大同古城(2公里,逛华严寺、九龙壁)→云冈石窟(15公里,看皇家石窟);

美食线:馆旁“大同味道”餐厅(人均50元,推荐羊杂粉汤、兔头、黄米面炸糕);大同古城“凤临阁”(步行20分钟,百花烧麦、沙棘汁必点)。

结语:博物馆里的“中国融合课”

采访结束时,遇到一对来自广州的老夫妻。奶奶指着司马金龙漆屏说:“以前只知道北魏有云冈石窟,今天才懂,原来胡汉怎么变成一家的,都刻在这些碗碟、陶俑里了。”

大同博物馆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是冰冷的历史仓库,而是一间“流动的课堂”。在这里,你能看见鲜卑人如何从草原走向中原,汉文化怎样包容游牧基因,更能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早在1500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正如王利民馆长所说:“大同的故事,是中国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缩影。来大同,一定要来博物馆走走——不为看多少文物,就为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又将走向怎样的融合与包容。”

(完)

文章亮点:

历史纵深:以“民族融合”为主线,串联代地、北魏、辽金、明清四阶段,凸显大同“北方文明交汇点”的地位;

体验创新:聚焦数字复原、亲子工坊、夜间特展等互动项目,满足全年龄段游客需求;

文物故事:通过司马金龙漆屏、陶俑军阵等具体文物,解读“胡汉交融”的细节,避免泛泛而谈;

实用导向:提供交通、门票、路线等攻略,兼顾文化传播与旅游指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