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产品直播间”是直播电商平台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兴赛道。记者调查发现,有游客在直播间提前预订了旅游产品,但实际出行时才发现,主播宣传内容与真实服务之间存在差距,商家在接受产品咨询时回复消极,游客现场维权则遭遇冷漠对待,甚至被拉黑。
在直播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产品通过直播间售卖,是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很多网友既然在直播间购买各种生活物资,自然也会下单旅游产品。然而,部分直播间在推销时,存在主播宣称内容与实际体验感受“货不对板”、签约主体被转包更换、“拼团约定”实为空白条款等侵权问题。
从电商到直播电商领域,“货不对板”都是“常客”,而有游客在直播间报名的旅游行程宣称只有3个购物点,实际被安排了8个,这就是“旅游版”“货不对板”,侵害了游客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假如直播间是“实话实说”,游客大概率不会去报名。即这类直播间存在“谎话连篇”。
还让一些游客感到困惑的是,和他们签订旅游合同的主体和直播间宣传的旅行社不一样。比如有主播多次强调“我们是自己的团,自己的司机,自己的导游”,但实际上签约的却是另一家旅行社。甚至有游客到旅游地点却发现被旅行社转了好几手安排,即先被虚假宣传误导,再被多次“倒卖”。
而且,记者查阅某旅游合同发现,一条名为“拼团约定”的款项,被拼到的旅行团名称处为空白。这意味着旅游活动实际组织者可以随意填写相关信息,为后续侵权埋下了隐患。这些乱象表明,旅游产品直播间“说一套”,而实际“做一套”,不只是侵害游客权益,也是破坏旅游市场生态。
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有相似性,比如都有消费属性,但仔细分析,旅游产品有其独特性,如无形性、同步性、异质性、综合性等。这意味着旅游产品消费过程更复杂,存在更多变数。这需要商家或主播以诚信态度销售旅游产品,让这种复杂消费变得简单和有确定性,但实际情况与期待背离。
这说明三个问题:其一,部分旅游产品销售者缺少起码的诚信意识,通过虚假宣传刻意挖“暗坑”让游客掉入;其二,相关直播平台只是监督线上营销行为,却对线下实际操作鞭长莫及,这就造成平台管理真空;其三,有关方面对直播平台和旅游产品经营者缺乏有效监管,后者就会任性起来。
整治旅游产品直播间销售乱象,须线上线下同时“用药”、标本兼治。在平台治理方面,既要明确相关规则,也要加强审核和巡查,还要积极受理游客举报。比如某平台去年发布《商家旅行社违规分管理规则》,2024全年已管控低价游违规直播间2565个,值得肯定。但还需要完善治理手段。
从行政监管角度而言,务必线上线下“一起抓”,因为“诱饵”在线上,而“宰客”在线下。这需要线上线下形成治理合力,既要从规范线上销售行为入手,也要从规范线下旅游服务入手。文旅、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应组成“联合战队”,同时对线上与线下紧密勾连的乱象“开刀”。
另外,消费者要睁大眼睛,谨慎看待直播间销售旅游产品,尽量选择在口碑好或品牌旅游企业直播间购买旅游产品,但也要注意保留证据。从游客到平台再到有关部门,要以《旅游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为“武器”,对上述乱象坚决说“不”,不妨以涉嫌欺诈为由来追责。
总之,直播间既是卖产品,也是“卖”诚信。但绝不可“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