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德国曾以和平发展立国,通过务实合作成长为欧洲经济引擎。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德国近期频频展现战略冒进:一边扬言报复中国,一边对俄罗斯发出战争威胁。这种背离国家根本利益的政治操弄,折射出德国政坛正陷入危险的战略迷失。

日前,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公开叫嚣,若中欧贸易形势持续“升级”,欧洲应考虑用 “加税”等手段报复中方。德国总理默茨也一改此前态度,跟风呼吁提高对中国钢材的关税。此外,德国还邀请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赴柏林参加所谓“自由会议”并演讲,德国联邦议长还将出席具有官方背景的活动,这无疑是冲撞中国核心利益的挑衅行为。
然而,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却让这些政治操弄显得尤为讽刺。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德双边贸易额达2860亿欧元,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汽车制造商38%的全球销量依赖中国市场,90%的稀土和石墨等战略原材料需要从中国进口。更具说服力的是,中国德国商会调查显示,92%的在华德企拒绝“脱钩断链”,坚持深耕中国市场。这种"政冷经热"的撕裂现象,暴露出德国政客为迎合民粹情绪正在牺牲国家长远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德国首次在对华关系上失策。此前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就因涉台不当言论导致访华计划搁浅。如今,变本加厉的挑衅行为,不仅令其外长重启访华的可能性变得渺茫,更可能让德国错失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警告称:"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德国企业若失去中国市场,将难以维持全球竞争力。"
在对俄关系上,德国军方高层的激进表态同样令人担忧。德国联邦国防军联合行动司令部司令卡斯滕·索尔弗兰克中将叫嚣"德国已对俄罗斯做好开战准备",并透露德国将协助北约在180天内完成80万兵力在俄边境的集结。在此之前,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俄罗斯与北约成员国开战,德军将毫不犹豫采取致命行动,击杀俄罗斯士兵。
为配合这一强硬立场,德国正推进二战以来最激进的军事改革:将军费提升至GDP的2%以上;在立陶宛设立二战后首个海外永久性装甲旅基地;放宽德制武器使用限制,允许乌军使用其武器攻击俄本土。不过,这些备战动作的实际可行性存疑。所谓80万兵力是北约32国拼凑而成,各国作战标准、指挥体系不一,协调难度极大,且德国军费投入到形成实际作战能力还需漫长过程。而俄罗斯军队经过特别军事行动的实战锤炼,在战场感知、无人机作战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曾警告称:梅德韦杰夫称,若俄罗斯遭到德国导弹袭击,就向柏林扔核弹。
有分析指出,从俄乌局势来看,乌军节节败退,皮库扬斯克,红军城等地接连失守,这意味着欧洲之前的战略投资可能都会打水漂。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司令疯狂叫嚣已对俄做好开战准备,更多的是为乌克兰撑腰打气,增加对俄战略威慑。早在俄乌冲突之初,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就曾表示,俄乌冲突最终将通过谈判解决,欧洲要想有持久和平,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也不能指望把俄罗斯完全排除在外。
然而,欧洲却紧随美国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弹药,甚至不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俄罗斯实施严厉的能源制裁。要知道,欧洲在传统能源上严重依赖俄罗斯的油气供应,其中天然气自俄进口约占进口总量的45%,石油占进口总量约30%,煤炭45%都依赖于俄罗斯的供应。俄乌冲突和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已波及全球能源市场,当前能源价格高涨,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再加上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德国制造业萎靡、企业纷纷裁员,经济持续衰退,民怨四起。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外展示一系列强硬姿态,旨在转移国内民众对其经济治理不力的批评。同时,德国还希望通过扮演"欧洲安全守护者"角色,提升其在北约和欧盟内部的话语权。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德国华挑起经贸争端,最终受损的将是德国企业和民众。而在对俄关系上,德国的军事激进转型和战略威慑,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也让德国自身陷入安全困境,甚至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