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从北大退学了”,消息在师门群里悄悄传开时,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反复修改却仍被导师打回的论文提纲发呆。窗外的银杏叶飘落在未名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像极了我们这些博士生心里总也平复不了的焦虑 —— 那是读博第五年,他本已站在学位论文答辩的不远处,却突然转身,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做学术从来都不是一场轻松的奔赴,近些年这条路更像是被不断拉长的马拉松,沿途的荆棘也愈发密集。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仪器运转的嗡鸣声伴着咖啡杯底的最后一口残渣;图书馆闭馆时的路灯下,抱着厚厚文献的身影在寒风里缩成一团;还有那些反复打磨却始终无法突破的研究瓶颈,那些投稿后石沉大海的等待,那些在 “毕业” 与 “延毕” 之间反复拉扯的煎熬…… 每一个选择开启学术冒险的人,都曾抱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出发,他们在无数个孤独的日夜裡与数据博弈、与理论对话,这份坚持本身,就值得被深深尊重。
可并非所有的坚持都能抵达预设的终点,就像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在同一片土壤里开花结果。我至今记得导师在组会上安慰师弟师妹的场景: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别太焦虑,做研究就像在黑暗里摸路,实在找不到方向,也可以像世中那样,先停下来,去找个班上。” 世中就是那位退学的师兄,曾经是师门里公认的 “学术苗子”,发表过几篇不错的核心期刊论文,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顺理成章毕业、继续深造时,他却主动提出了退学。后来偶然在一次师门聚餐上见到他,他穿着简洁的衬衫,说起现在做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眼里没有了从前做研究时的疲惫,多了几分从容与笃定:“不是学术不好,只是我发现自己更适合在实践里解决问题,那种及时反馈的成就感,比在实验室里熬几个月出一个数据更让我踏实。”

原来,放弃从来都不意味着失败,它只是一次主动的 “人生转向”。我们总被 “一条路走到黑” 的执念裹挟,以为只有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才算 “成功”—— 读博就要顺利毕业,毕业就要进高校做研究,否则就是 “半途而废”。可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赛道,就像旷野里没有固定的路,你可以选择奔跑,也可以选择漫步,甚至可以在某个树荫下停下来,听听风声、看看云影。那些从学术道路上转身的人,或许会在企业里成为行业骨干,或许会在创业路上开辟新的天地,或许只是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三餐四季的平淡生活 —— 这些选择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每一种人生体验,都是来人世间一趟独有的风景。
如今再想起师兄退学的事,我不再有最初的震惊与惋惜,反而多了几分理解与释然。学术这条路难走,难在它需要天赋、努力,更需要对热爱的长久坚守;而选择离开这条路更需要勇气,因为它意味着要打破外界的期待,直面内心的真实渴望。就像导师说的那样,“做不下去就去找个班上”,这句话里没有丝毫的否定,反而藏着最温柔的包容 —— 它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场必须抵达终点的竞赛,而是一场可以随时调整方向的旅行。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中还会有人选择离开学术赛道,但那又怎样呢?无论是在实验室里继续深耕,还是在其他领域重新出发,只要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只要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就已经是对人生最好的答卷。毕竟,我们来人世间一趟,不是为了完成别人眼里的 “标准答案”,而是为了体验每一种可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