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复旦45岁校医每天两片叶酸护血管,2年脑梗,医生说出3个用药盲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我一直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一直以为,吃叶酸就是对血管好的,怎么还会脑梗?”

45岁的马医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坚持每天两片叶酸补充剂,非但没“护住”血管,反而在健身房倒下了。经诊断,是轻度脑梗,幸好送医及时,没有留下后遗症。

作为复旦大学的一名校医,马医生平时饮食清淡、不抽烟、不喝酒,还坚持每天快走。

他一直信赖“叶酸护心护脑”的说法,认为这能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血管的损伤风险。

但当主治医生翻开他的体检报告时,只说了一句话:

“你吃叶酸,吃对了吗?”

我们总以为“补充=保护”,却忽视了背后的科学机制。叶酸不是万能护符,它确实能帮助血管,但错误的使用方式,也可能埋下“慢性炸弹”。

2年叶酸护心计划,为何反被脑梗“偷袭”?

医生指出,马医生的用药习惯中藏着3个“高发盲点”,很多人都在犯。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看似“保健”,实则暗藏风险的误区。

叶酸每天吃,真的护血管?

很多人知道,叶酸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这是一种在血液中循环的氨基酸,如果水平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提升脑卒中风险。

权威研究指出:一项对2.5万名中老年人追踪5年的研究发现,Hcy每升高5 μmol/L,卒中风险上升约32%。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建议Hcy偏高者补充叶酸。

但问题来了:不是所有人都缺叶酸,也不是叶酸越多越好。

过量服用,反而可能:

干扰维生素B12代谢,加重神经系统负担掩盖贫血等病症的早期症状增加癌症早期细胞异常增殖的风险(尚未定论,但多个流行病学研究提醒需关注)

叶酸,吃对量、用对人,才能“对症下药”。

坚持每天两片,2年后身体可能出现这3种变化

第一种变化:Hcy水平不降反升

马医生以为“多吃多降”,但忽略了检测。他的体检数据表明,Hcy不降反升,甚至比2年前还高3.2 μmol/L。

原因可能是:

缺乏B6/B12协同代谢服用的是“普通叶酸”而非“活性叶酸”,吸收差基因多态影响叶酸代谢路径(如MTHFR基因突变)

第二种变化:疲劳、注意力差,或是“假性贫血”作祟

长期过量摄取叶酸,或会隐匿因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其症状体现为疲乏、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却常被错认为是“年事渐高”或“近期劳顿”。

第三种变化:神经系统隐性受损

部分研究显示,高剂量叶酸补充与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特别是中老年人,若合并有B12缺乏的情况,神经系统更易遭受损害。

“马医生的脑梗,其实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慢性积累’的结果。”主管医生在会诊时说道。

医生建议这样做,避开3个用药盲点

盲点一:不检测就盲目补

医生建议,服用叶酸前,建议先检测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如果没有明显缺乏,普通人其实不需要额外补充。

盲点二:只吃叶酸,不补B族协同营养素

叶酸的代谢需要维生素B6、B12配合,否则体内代谢链中断,不但无效,还可能“堆积成毒”。

临床常用的配方是:

叶酸0.4-0.8mg/天(一般剂量)辅以维B6(1.5mg)和B12(2.4μg)

盲点三:服用形式不对

部分人有MTHFR基因突变,无法有效代谢合成型叶酸。这类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基化活性叶酸”(如5-MTHF),才能真正起效。

此外,孕妇、老年人、慢病患者更需定期检测,动态调整剂量,而不是“一吃到底”。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别让一片小小的叶酸片,成为自己“安心”的幻觉。

与其盲目补充,不如先了解自己的身体,再在专业指导下精准干预。

从今天起,试着把“补营养”变成“查缺补漏”,而不是“未雨绸缪”。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补”出来的,而是“知己知彼”赢来的。

如您也有补充叶酸、维生素等营养素的计划,建议前往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测与评估,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家族病史、饮食习惯做出科学决策。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共识:维生素补充与慢病防控建议》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BMJ:叶酸与脑卒中风险关系的系统回顾》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