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查≠筛查检验检查的对象是有病史,有症状体征的病人。筛查是没有症状体征的普通

芸芸聊健康 2024-03-09 10:18:58

检验检查≠筛查

检验检查的对象是有病史,有症状体征的病人。

筛查是没有症状体征的普通人。

病人的检验前概率偏高(即没做检验时,患病的可能性已经偏大);所以,检验阳性则提示有病的可能性大。

而筛查的对象并非病人,是无症状的普通人。这就意味着检验前概率偏低(即没做检验时,患病的可能性不大)

这种检验前概率偏低,导致检验结果哪怕是阳性,被检测的对象也未必有病。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体检的可靠性没那么好。

因为体检的对象往往是无症状体征的普通人。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来尽可能提升筛查的可靠性。

但是,现实生活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有限的。只有少数的检测可以达到相对理想的程度。大多数检测都离理想很远。

举一个例子,我们过去有强制婚检。

强制婚检里有如下项目:

HIV

梅毒

淋病

乙肝

……

如果不考虑隐私保护的因素。单纯医学的角度来说,HIV、梅毒的筛查是被认为应该的。而淋病,乙肝通常不宜筛查。

HIV筛查的必要性我已经在此前的微博里多次强调。这里简单概括说,一方面检测的可靠性相对理想,另一方面是HIV就应该早发现早治疗,因为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

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但HIV感染是例外。

HIV感染是典型的“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而且,HIV筛查很可靠。它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很小(但也并非没有)。

跟HIV不同,乙肝筛查的可靠性很高。但是,乙肝早期发现未必是能获益----当然,这点在乙肝治疗技术的进步后而受到挑战。但至少,目前乙肝的早治疗仍没有得最充分的证据支持。

梅毒则是受限于检测的可靠性。我们已经清楚,梅毒的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

但是,梅毒筛查的可靠性不够高。对于无症状+无高危病史者,筛查阳性≠真正阳性(即检测阳性,不等于真正感染了梅毒)。

然而,我们仍提倡做梅毒筛查-----因为梅毒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

只是梅毒的筛查需要更高水平的医师来做判读。否则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误诊。

(后面有机会说说梅毒筛查的选择和判读)

0 阅读:11
芸芸聊健康

芸芸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