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防治的关键是“普筛”+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普筛。
比如,所有的癌症里,只有乳腺癌(女性),宫颈癌,结直肠癌可以做普筛。连肺癌都是针对吸烟的高龄人群,而不是所有人。
而HIV是需要普筛的。
为什么要普筛HIV感染呢?
1,几乎所有人都有性生活需求。而HIV是性传播疾病;这就决定了HIV传播的普遍性。
2,HIV防治的核心是“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拖延治疗,对HIV感染者的预后不佳。
并不是所有疾病有“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特征。很多疾病的早发现就没有意义,比如某些癌症。 但HIV感染是非常经典的“早治疗=早获益=更大获益”的疾病。
不引用大量的对照数据说话,免得很多人觉得不直观。就说说我在HIV病房工作的所见:
那些拒绝承认自己感染了HIV,拒绝早发现早治疗的HIV感染者,其结局往往是人财两空,非常凄惨。
而那些积极筛查,及早发现+立即治疗的人,跟普通人几乎没区别。
那么问题出来了,什么人要普筛HIV感染?
关于HIV普遍筛查的国际共识:
①建议13岁—75岁人群,只要有性生活,至少这一生里应检测一次HIV。
②有性行为的男男性行为者,每3到6个月检测一次。
③注射吸毒者和他的性伴侣,性交易者与其性伴侣,HIV感染者的性伴侣,双性恋与其伴侣,这些人应该是至少每年1次检测
④性伴侣的HIV感染状态不明者,应该每年一次检测。
⑤每次妊娠都应该筛查一次HIV
国内习惯上,每次输血前,以及手术前会做HIV筛查。
普遍性筛查,可以尽可能早期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早干预而改善预后,同时还可以减少HIV的传播。这是极具正面社会效应的选择。
由于选择普筛,所以尽管检测很可靠,但仍有可能出现误诊。故普筛的步骤如下:
第4代抗原/抗体联合免疫测定(第一步)
确证性抗体鉴别免疫测定(第二步)
国内某些地方的抗体鉴别免疫测定选择的是HIV-1 Western印迹检测(即WB法)。但是,Western印迹(WB法)检测检验针对HIV-1的IgG抗体;但感染HIV后可能需要历经2个月该检测才呈完全阳性。这导致偏高的不确定率。
而且,HIV-1 Western印迹检测可能混淆HIV-1与HIV-2,导致一些HIV-2感染者被误诊为HIV-1感染。
因此,如果第二步检测体现为不确定,或者矛盾的结果。建议择期行HIV的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