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岛内政坛再起波澜,民进党当局对在野势力重要人物赵少康提起公诉,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民进党当局惯用的政治操弄手法,也让人不禁联想到此前民众党主席柯文哲遭起诉的案例。那么,赵少康是否将成为第二个柯文哲?

柯文哲的遭遇是民进党当局“政治追杀”的典型案例。柯文哲作为民众党主席、台北市前市长,被检方以“涉嫌违背职务收贿、图利、公益侵占、背信”等4项罪名起诉,求处总计28年6个月徒刑。检方指控其图予财团百亿元不法利益,收受千万元贿赂,侵占数千万元政治献金。民众党中央紧急应变小组谴责民进党当局政治追杀,称北检侦查数月找不到金流,没证据的情况下拼凑证据,沦为政治打手。这一案件充分暴露出民进党当局为铲除政敌、巩固统治而不惜践踏司法公正的本质。
相较之下,赵少康案的性质则有所不同。这位国民党资深政治人物因在"大罢免"投票中两次亮票,被依违反"选罢法"起诉,最高面临2年刑期。具体而言,7月26日投票当天,赵少康被媒体拍到展示投票内容,甚至在记者表示没拍清楚时再次特意展示。虽然赵少康辩称这是失误而非故意违法,但台北地检署认定其行为已构成“明知故犯”,要求法院从重量刑。
深入分析两案差异可见:柯文哲案涉及多项重罪指控,刑期可能高达28年6个月;而赵少康案仅涉嫌违反"选罢法",刑期相对较轻。更关键的是,民进党当局对两者的处置动机存在本质区别——对柯文哲的起诉明显带有消除政治威胁的意图;而对赵少康出手,则更多是出于政治算计。岛内分析人士指出,民进党在2025年连续输掉两场"大罢免"后,急需通过打击在野势力重要人物来挽回颓势,转移民众对其施政无能的指责。相比之下,对柯文哲的起诉则明显带有消除政治威胁的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党主席改选期间,赵少康为了给其力挺的郝龙斌助选,无端污蔑大陆介选,甚至还在记者会上播放了几段AI 生成的视频,声称这是“大陆网军”干扰选举的实锤证据,视频中有郝龙斌被恶搞的片段,也有攻击蓝营候选人的评论,他煞有介事地把这一切归咎于“外部操弄”。然而,事实证明,那些视频跟大陆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为了选举利益,赵少康却不惜编造谎言抹黑大陆,挑起国民党党内分裂,甚至把绿营常用的肮脏手段搬到蓝营内部,并递给民进党当局一把刀子,让赖清德有借口去修所谓的“国安法”和修“反渗透法”。
不仅如此,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后,明确表态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并誓言与大陆共创两岸百年和平基业。然而,赵少康却语带威胁称,若不“降低、消除(党内)‘亲中’力量,就会让郑丽文令不出国民党党中央”。现在看来,无论是赵少康抹黑大陆,“抹红”郑丽文,还是刻意制造两岸对立,甚至主动给民进党“修法”制造理由和借口,完全都是为了向赖清德表忠心,以期对方能够放过自己一马。
面对民进党当局要下狠手,赵少康一面自称在大罢免中亮票并非故意,一面又对检察官表现出十分谦逊的态度。然而,台北检方却认为其犯后态度不佳,建议从重量刑。法律界人士分析,若法官依规定判刑,76岁的赵少康可能面临六个月以上有期徒刑且不得易科罚金。但考虑到其年龄及政治影响力,实际判决可能更具弹性。
深入观察可见,民进党当局对在野势力的打压呈现系统性特征。从柯文哲到赵少康,民进党惯用司法手段达成政治目的,严重损害台湾社会的法治环境。这种将司法工具化的做法,不仅破坏政治生态,更会加剧社会对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26年与2028年重要选举临近之际,民进党此举明显意在削弱在野势力,为其延续执政铺路。然而,赵少康最终可能不会成为"第二个柯文哲"。
综合分析认为,让赵少康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充当“搅屎棍”、制造对立与矛盾,远比将其关入大牢对民进党更为有利。特别是在赵少康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政治妥协倾向后,民进党当局很可能会权衡利弊,作出相对从轻的处置。这种精于算计的政治操作,恰恰印证了民进党当局"司法为政治服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