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三大战役”
引言:
全球制造业中造船、造车和大飞机这三大行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能力重要标准,更是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关键跳板。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可以被称为制造业的“三大战役”!70多年以前的“三大战役”,让我们走上了统一和发展,而今的全球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年战场,相信我们凭借智慧和实力,能够取得新三大战役的最后胜利。
造船业:完成战役突破,正在纵深快速推进
造船业作为传统的重资产行业,一直代表国家实力,造的船越大,就说明你技术实力越强大。刚刚试航的18号福建舰就是实例之一.
根据网络公开消息:中船集团将为卡塔尔能源公司建造18艘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签约仪式4月29日在北京举行。总金额逾400亿人民币,去年(2023)全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50%。而新接订单量占全球总量的66%,预计2024年年底,我们的新订单量可能达到或超过全球的70%
中国船舶集团将为卡塔尔能源公司建造18艘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签约仪式4月29日在京举行。
作为卡塔尔能源“百船计划”第二阶段订单的一部分,该项目每艘新船估计造价高达3.05-3.1亿美元,18艘船总金额达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4.37亿元),这一举创下了2024年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纪录。
与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并称为世界造船业三颗“皇冠上的明珠”的LNG运输船,是运载-163℃的LNG的“海上超级冷冻车”,也是世界上最难建造的船型之一,属于高技术、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三高”特殊船舶。
造船业有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占世界总量的50.2%;新承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占世界总量的66.6%;截至2023年底,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占世界总量的55%。
2024年前两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分别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56.5%、69.5%和56.1%。其中造船完工量82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5.4%,出口船舶又占总量的92.5%。
船舶设备占船舶总造价60%左右,主要有船用柴油机(低、中、高速)、电站发电机、调矩桨、船用起重机、电动液压舵机、锚绞机、焚烧炉、污水处理装置、惰性气体装置、原油洗舱机、混油装置、辅锅炉、通轴泵、蝶阀、液压遥控阀、锅炉燃烧器、配电盘、机舱自动化等产品。这些产品按价格计,在全船设备中占比约为70%。
西欧一些老牌造船大国尽管大部分退出了常规造船市场,但在船舶设备仍然发展,目前,欧洲船舶配套年营业额中出口占40%左右),其中对中国出口占全部出口金额的15%。在世界船舶设备销售230亿美元中,日本和韩国占到1/2,其他1/2为欧美地区厂商占据,
当前,日本在出口船舶中的自主化船用设备占95%以上,韩国的设备自主化率也有85%以上,而我国平均仅50%左右。
既然有足够的利润,我国主要船用配套企业,通过前几年的建设改造、加强科研、改进管理等努力,使产品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生产质量得到了快速提高,开始进攻造船业最后坚固堡垒。而且在未来还会在全电船舶,智能化上建立我们自己的标准。
因为工作原因,新能源船较为了解,给大家介绍一下:
2024年4月22日,全球首制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绿水01”安全靠泊上海洋山港。“中远海运绿水01”轮总长119.8米,型宽23.6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5.5米,最高航速19.4公里/小时,8261总吨,其电池总容量超过5万千瓦时,搭载可更换船用集装箱式电池,采用换电模式,可实现全程纯电航行,,航速10.5节时,续航力约为380公里,航速7节时,续航力约为680公里,是目前全球最大、世界首制万吨级纯电动力集装箱船,在电动集装箱船总长、型宽、装箱数、载重吨及电池容量方面,均是世界第一。
该轮智能平台组成包括:智能航行系统、智能机舱系统、智能能效系统组成。“智能航行系统可以根据天气、水流、电量等数据给船员提供航速规划,并具有航行安全警示功能,使船舶航行更加安全;智能能效系统则可以及时给船员提供电力管理方面的建议,提前规划换电计划等。”该船固定往返于南京至洋山港。该船还有一艘姊妹船中远海运绿水02”号。
2021年8月国内首艘纯电拖轮“云港电拖一号”在连云港港投产试运行
2023年2月“云港电拖二号”开工。新建纯电拖轮由4000马力到5400马力,电池装机容量也扩容到7224千瓦时,容量更大,功率更强,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马力最大、电池装船容量最大的纯电拖轮。“云港电拖二号”设计总长39米、型宽10.5米、型深4.8米,最大航速大于等于13节,拖力(正拖)大于等于65吨。2024年港区内纯电拖轮预计将达到4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动船舶保有量已经超过700艘。国产化率99.99%
新能源车:阶段性胜利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个事情呢是小编由于工作的关系有点发言权,在2015年一段时间做过车展,客户就是主机厂和汽车钢材企业,那时候还在新能源车初期,不被大家认可,车的问题也很多,而车展对客户来说可是大事情,双方压力巨大,
记得有一次,因为液晶面板问题,我们被客户逼得半夜三更赶到上海郊区。周围一片漆黑,只有我们几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拿着手电筒忙碌着。液晶面板需要层层拆开,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否则直接报废,第二天开展要是不能用那可是出大事情了,紧张与疲惫,仿佛要将人吞噬。
当年同时干项目还有汽车钢材展,由于新能源车的钢材要求与传统油车截然不同,需要把成品展示给客户。工作内容需要将新能源车的白车身和大屏幕显示器运到外地的主机厂进行展示。每次最少要1辆9.6米的箱货车,装卸、通行,每一个环节都折磨着耐心和毅力。常常是半夜,一个人带领着几十个人干活,两部手机不停地响着,仿佛永远都没有停歇的时候。那一年跑遍全国所有主汽车厂,路程三万多公里,疲惫与忙碌是常态。
那时,对新能源车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只是将它当作一项工作来完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新能源车前两年在市场上大爆发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家早就有布局,条件成熟就爆发了!回想起那段日子虽然忙碌与辛苦的日子,也有了吹牛的资本。
大飞机:运10到C919开始突破
按照网络公开资料:1970年8月27日,代号“708工程”的“运-10”的飞机项目正式上马。上海承担主要制造任务。其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5703厂(上海飞机制造厂)负责飞机总装;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上海发动机制造厂)负责发动机制造;118厂(上海航空电器厂)负责起落架制造;上海无线电二厂负责雷达制造。1975年6月,项目组终于完成了“运-10”的全部设计图纸,随后便开始了边制造,边试验的过程。1980年初,“运-10”成功完成飞行试验机制造,通过了操纵、液压、燃油、航电网络四大系统模拟试验。
但“运-10”在试飞时,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经多次试飞,但仍没能解决配套发动机研制周期的问题,再加上翼型、气动研制、参数设置、材料技术上等短时间内难以克服,1985年整个项目被砍。全国人民遗憾很多年。
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2017年C919首飞成功,到现在马上批量制造,C929是280座,航程12000公里大飞机,正开展C929适航申请前的相关工作,预计年底向民航局提出型号合格证申请。C939宽体喷气式飞机开始设计。
大飞机的事情当时只是做了些展示项目投标,但项目都没接到,但有一次打出租车,路程很远跟司机聊起过,当时是兄弟两个都在上海飞机厂,后来因为效益不好,其中司机师傅90年代就下岗开出租,那时候出租车司机收入相当高,而他兄弟还在那里坚持,结果20年后,情况颠倒过来了,开出租车收入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还有些职业病,而他兄弟并入了商飞情况一下颠倒过来了。所以大时代背景下,做好自己的事情,潮流就能把你往前推着走!
结论:
造船、新能源车和大飞机这三大制造业的“三大战役”不仅代表着国家工业能力的巅峰,更是引领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关键所在。当然其他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大家能够看到渡江,席卷大西南等战役!作为这些战役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深感自豪和骄傲!
伟岸
加油[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