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拼多多总市值反超了阿里几十亿,因为发了一个净利润大幅超预期的一季度财报。但

科技搭档 2024-05-24 10:12:10

前几天拼多多总市值反超了阿里几十亿,因为发了一个净利润大幅超预期的一季度财报。但如果仔细对比几天前发布的阿里巴巴同季度财报的话,其实财务数字的噱头远远大于实际运营情况,市值超越阿里并不合理,但如果考虑到这两家目前完全不同的投入发力点在美股市场,一个被吹捧一个被打压,倒也合情。

拼多多一季度总营收868亿,同比增长131%,很好看,但也就是跟阿里国内电商的淘天集团932亿营收在一个量级,并且拼多多跨境业务TEMU的营收跟总营收包含在一起。然而阿里的跨境业务还有275亿的营收,同比增长45%也不错。

拼多多逆天的是净利润278亿,暴涨246%,此前市场预期只有150亿,遥遥领先。然而仔细看它的收入分两部分,在线营销业务,也就是广告收入,增速56%,平平无奇。

而暴涨的利润完全来自于交易服务收入,增速高达327%。这个交易服务包含了拼多多电商平台,多多买菜和TEMU的交易佣金,也就是商家扣点。拼多多在起步的前几年是完全不收商家扣点的,这几年扣点政策不断加码,收入也大幅增长。

但是拼多多的退款订单也收扣点是主流电商平台里独一无二的奇葩恶政,只要买家付了款,货都没发就退款的订单跟正常成交的订单一样要交扣点,更别说拼多多主推的先用后付,买家不花一分钱就能收到货,后续不论要不要这笔订单,这笔订单的扣点拼多多都是提前笑纳了,而且先用后付的订单占比也在飙升。主打一个爱卖不卖,翻一翻拼多多相关内容的评论区,买家都在为仅退款拍手叫好。

但无论是国内业务还是跨境业务的拼多多商家,都在抱怨拼多多的各种苛政,累死累活一整年,算盘一打没挣钱。比如前几天拼多多2亿年流水,净利润只有50万的案例。

而这几年被骂压榨中小卖家的阿里电商,在对价格、服务和技术等领域加大战略性投入后,今年一季度的线上GMV及订单量反而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收入也是全面超越市场预期,连拼多多的高层也在财报会上承认,我们看到在第一季度,同行明显加大了投入的力度。

一边是加大力度压榨商家,做出漂亮的财报数字,一边是痛定思痛后加大力度反哺生态,属实是把前几年发生在阿里和拼多多身上的故事完全对调了。更别忘了阿里还有AI加持,未来可期的阿里云和撤回IPO的菜鸟集团等等营收几百亿体量的各种业务,一季度总营收2219亿,是拼多多的2.5倍。

这一整个庞大集团的市值被只做电商的拼多多超越,怎么看都不合理,那为啥何情呢?因为他们是在美股上市,那是美国的命根子和绝对主场,自然是谁听话就捧谁,不听话就挤兑。拼多多大力发展的跨境业务TEMU,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市场占比超60%,把各种美国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给打到0.99美元起,还包邮,这给老美降通胀啊。

拼多多一方面压榨成本,投入同比暴涨194%,一方面压榨小商家交易服务收入暴涨327%,为国外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资本家当然得在美股市场打赏一下。

反观阿里在干嘛?国际业务增速最快的地区竟然是不听老美话的土耳其,和美国影响力日渐下滑的中东,Trendyol 在那里进行了相当激进的投入,阿里云的AI大模型通义千问也跟Open AI对着干,掀起了惨绝人寰的价格战,直降97%,逼得字节、百度、腾讯等等国内同行纷纷跟进,搞得大家伙儿连口汤也别想好好喝,这不得加大力度教育一番?阿里表示:没关系,这回玩真的。

最新的财报透露,阿里2022年就开始计划的自愿转换为与香港联交所双重主要上市有了明确进展,预计于今年8月底完成转换。

这啥意思呢?阿里现在不也在港股上市的吗?它现在是二次上市,跟双重上市主要区别有二,是否受美国上市地位影响,以及是否可以纳入港股通。

现在阿里虽然在港股上市,但如果被SEC威胁退市之类的,在港股也没法交易了,搞到双重上市以后,港股和美股可以互换,即便美股退市了,也不影响港股。

再一个是双重上市完成也标志着符合了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就可以纳入港股通了,也就是说咱们大A的人民币资金可以正大光明,合理合规的大规模投资阿里巴巴这种漂泊在外的行业巨头了。

比如理想汽车就是双重上市的典型代表,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和云服务平台,当然想把股票红利跟中国人民分享,之前是政策和市场环境受限制,没办法,今时以不同往昔,阿里和拼多多走在完全相反的道路上。

0 阅读:0
科技搭档

科技搭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