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饥饿如影随形,满脑子只想啥时能吃顿饱饭,哪怕是麸皮黑窝窝头。这种绝望与挣扎,刻在了那一代人的骨子里,至今令人心酸。 六十年代,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 当时,我每天脑子里只装着一个念头:啥时候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饭,哪怕是麸皮做的黑窝窝头也行。饥饿,如影随形地折磨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种绝望与挣扎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家里有五口人,父母,还有两个弟弟。父亲是个普通的工人,母亲在家里照顾我们兄弟三个。那个年代,生活物资极度匮乏,每家每户都捉襟见肘,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记得1960年那会儿,我刚满十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吃不饱、穿不暖成了常态。我们家每个月的粮票、油票都是按人头分配,但那些根本不够用。母亲常常为了省下一点粮食,自己饿着肚子,把好不容易攒下的口粮留给我们吃。粮票上的粮食种类有限,大多是粗粮,比如玉米面、小米、红薯干等。记得有一回,母亲好不容易弄到了点麸皮,就想着给我们做点黑窝窝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窝窝头,也许是因为饿得太久了,我觉得那黑窝窝头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我拿起一个,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感觉是这辈子最美味的食物了。后来才知道,母亲为了做这些窝窝头,花了很多心思,甚至偷偷从她自己的口粮中省出来一些白面掺进去。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得去上班。他每天在工上干活,体力劳动耗费巨大,但能吃到的仅仅是几片咸菜和一碗稀粥。即便如此,父亲从未抱怨过,总是默默地扛起这个家的责任。他常常对我们说:“孩子们,再苦再难,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哪里能看到希望的光芒? 记得有一回,邻居给了一些红薯,母亲为了让我们多吃一点,就把红薯切成片,晒干后磨成粉,再掺在玉米面里做成红薯糊糊。虽然那味道并不好,但至少能填饱肚子。我们兄弟三个围在灶台旁,看着母亲小心翼翼地搅拌着那锅红薯糊糊,眼神里满是期待。每当我们觉得肚子实在撑不住了,母亲总能想办法弄点东西来让我们继续撑下去。 我清楚地记得,1963年冬天特别冷,屋外的寒风呼啸,屋里却没有足够的柴火取暖。父亲为了让我们不被冻坏,顶着寒风到山上去捡枯枝败叶。 那次他回来时,脸都被冻得通红,手脚几乎失去知觉。看到父亲这样,我们心里既难过又无奈,只能默默地握紧拳头,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 在那段时间里,邻里的孩子们几乎都面黄肌瘦,有些甚至因为营养不良而生病。我们几个还算幸运,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至少家里还有一点余粮,母亲总是尽力让我们吃饱一些。有一次,听说邻居家的孩子因为饿得受不了,竟然跑去农村偷了生产队的红薯,被队长抓住后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从那以后,我们兄弟几个绝不敢有任何偷窃的念头。 除了食物匮乏,那个年代的衣物也异常紧缺。 我们兄弟几个轮流穿同一件衣服,母亲常常连夜补衣服,把旧衣服缝缝补补再穿上。到了冬天,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棉花,母亲就用稻草塞进我们的棉衣里,虽然暖和不了多少,但至少能挡挡寒风。 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也正是在这种困境中,家人的温暖和彼此的关爱成了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父亲的坚韧、母亲的善良和智慧,支撑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直到1986年,生活逐渐有了起色,虽然依旧艰难,但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饥肠辘辘。我们兄弟几个也慢慢长大了,懂得了如何去分担家庭的重担。每当回想起那些年,我的心里总是百感交集。那段岁月虽然苦涩,但也教会了我坚强与勇敢,更让我懂得了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今天,我写下这些回忆时,心里依旧能感受到那时的饥饿与寒冷,但更多的是对家人深深的感激与爱。那些黑窝窝头、红薯糊糊、稻草棉衣,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让我更加珍惜如今的每一顿饱饭、每一件衣。 #分享六零後感悟# #分享四零后感悟# #精品长文创作季# #分享六零后感悟#
六十年代,饥饿如影随形,满脑子只想啥时能吃顿饱饭,哪怕是麸皮黑窝窝头。这种绝望与
特友谈文化
2024-06-27 15:21:03
1
阅读:314
老墙
这是历史上不好写的事,再过些年,更没人信了,
天天就是忘羡啊_ 回复 07-12 18:44
人口增长是医疗以及脱离战争年代
用户45xxx69 回复 07-02 04:46
用户45xxx69 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4.5亿人,增长到1980年的10亿人口!
孔老
我今年70岁,辽宁人。整个20岁以前最大的体会就是“饿”。那时辽宁省长(那时叫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名叫X三两,因为辽宁人每月供应豆油三两。煮肉每月半斤。华主席上台当年辽宁人豆油涨到5两。今天不算啥,但当时我们非常感谢华主席!
最亮的星
感谢改革开放,邓公伟大
最亮的星 回复 08-11 01:23
扯淡
快乐人生 回复 最亮的星 08-11 07:26
到底谁扯淡?那是小麦的亩产量是三百斤左右,咋的,改革开放以后土地也开放了?
梦之旅
小编又在造谣!!!
快乐人生 回复 08-10 21:53
要不来河南农村随便找个老人问一下当年能不能吃饱?
用户80xxx73
早些年与单位的科长闲聊,聊到他小学中学是在河北农村上的,他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饿,中学离村子很远,天亮带了二个玉米饼当午饭,肚子饿,一路上一会掰一小块吃,走一会忍不住又掰一小块吃,到了学校就剩一个饼子了,就这一个饼子要坚持到下午放学,要坚持到天黑吃晚饭。
开二西瓜年年种 回复 07-02 06:18
这些没有假,口粮有限,家长很无奈地把孩子拉扯长大。
老陈
为图片上的白衣天使致敬
开二西瓜年年种 回复 07-02 06:24
你不为从饥饿中把你拉扯大的父母再鞠躬吗?这医生是体制内生活比较有保障的。
老陈 回复 开二西瓜年年种 07-02 10:51
我给白衣天使点赞就等于没给父母鞠躬,这是什么混蛋逻辑?你生病应该去找父母,不要去找医生是这样吗。
汴阳十八子
正史都不敢模糊的事实,依然有人妄图抹平
用户18xxx25
虽然那个时候是少吃缺穿,但没有那一代人的努力,那有后来的发展,
梅花香自苦寒来
爸爸妈妈您辛苦了
今年赚很多钱
照你这么说,1960年你已经十岁了,这么说你已经六十多岁了,六十多岁你还玩自媒体
不合时宜 回复 06-29 15:41
这不稀奇
用户10xxx97
我是五十年代的人,你胡说八道。
快乐人生 回复 08-10 21:51
河南那时是真吃不饱。产粮大省?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用户45xxx69
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4.5亿人,增长到1980年的10亿人口!
快乐人生 回复 07-07 11:44
你想表达什么?那时候按人口分配,有人才给你粮,小孩子能吃多少?而且生孩子好像还有工分吧?
西北风
从一穷二白做起。我就想问问你们这些人渣们有个时代给你们,你们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