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上,却有人硬要说那是在打基础,实乃自欺欺人之

特友谈文化 2024-06-28 20:23:19

六七十年代,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上,却有人硬要说那是在打基础,实乃自欺欺人之谈。 六七十年代,那真是个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上的年代。当时我是生产队的会计,从1972年到1980年,每十分工都没超过五毛钱,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候,住的是土墙草屋,漏风漏雨,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风一吹,屋里冷得跟冰窖似的。当时,每家每户的生活都是在艰难中挣扎。家里有五个孩子,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记得有一次,大冬天的夜里,家里炭盆的炭早就烧完了,我和妻子只能紧紧抱在一起取暖。孩子们盖的是薄薄的棉被,冻得哆哆嗦嗦,早上起来,鼻子耳朵都冻得通红。孩子们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大孩子穿小了再给小的穿,破了再补,补了再穿。衣服上补丁摞补丁,颜色也都看不清了。 粮食的供给也非常紧张。每个月定量发放的口粮根本不够吃,我们只能在地里偷偷种一些红薯、玉米来补贴家用。有一次,我和几个乡亲在夜里挖红薯,被生产队的人发现了,险些被抓去批斗。那时候,粮票、布票是日常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攒下几张粮票才能换些白面,做几顿白面馒头给孩子们改善生活。每次拿到粮票,妻子都会小心翼翼地存起来,舍不得马上用。除了粮食,日用品也非常匮乏。家里的生活用品都是旧的。洗衣服的肥皂要掰成小块用,牙膏用到最后要剪开挤,洗脸盆破了用铁丝绑着继续用。每到冬天,家里都缺煤,晚上烧炭火取暖,早上起来屋里还是冷冰冰的。孩子们手脚常常被冻得生了冻疮,肿胀发痒,苦不堪言。 我作为生产队的会计,工作虽然算是体面,但实际上并不轻松。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白天要算账、记账,还要负责监督生产队的各种事务。晚上回到家,还要帮妻子做家务,照顾孩子。每个月的工分发下来,看着那点微薄的收入,心里总是五味杂陈。日子过得紧巴巴,心里却总想着要怎么才能让家里的生活好一点。生产队里,每家每户都面临着各种困难。我的邻居老李,家里有七个孩子,日子过得更是捉襟见肘。有一次,他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只好到我家来借点粮食。看着他那瘦骨嶙峋的模样,我心里一阵酸楚。虽然我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我还是从家里的口粮里匀出了一些给他。那一晚,我和妻子也只能省着吃了。 80年代初,政策开始有所松动。 1983年,分田到户的政策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那时,我和妻子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分到的土地虽然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怎么种、种什么,自己说了算。我们拼命地耕种,终于有了些收成。那年,我用积攒下来的钱,盖了一座砖墙瓦屋,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屋里漏雨了。那时的生活开始慢慢有了改善。有了自己的田地,种出来的粮食能自己留一部分,再也不用挨饿了。妻子养了几只鸡,下的蛋拿到集市上去换些零用钱,孩子们终于能吃上鸡蛋了。每到过年,我们还会杀一头猪,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虽然生活依然不富裕,但比起以前的艰难岁月,已经好太多了。 七十那段日子,我对粮食的短缺印象最深。 每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把收成上缴一部分给国家,剩下的才是自己的。那时候,每年都要掰着指头算粮食的多少,确保一家人能熬过寒冬。有一年,秋收不好,粮食收成减半,我们只能靠吃红薯和野菜度日。每天早晨,我都要背着一个大箩筐,带着孩子们上山挖野菜。野菜虽难吃,但也是填肚子的好东西。孩子们吃得苦,体质也差,经常生病,但药品紧缺,只能靠土方法治疗。邻居老王家的小儿子因为发烧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病重去世,那一幕至今还让我心有余悸。 是到了90年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在砖墙瓦屋的基础上,又建了一座平房。那时的日子,和六七十年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孩子们也陆续长大,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出去打工,家庭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每到过年,我们都会在家里大摆宴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大雪封了路,家里的炭火用完了。邻居老张家也是缺煤,大家都在家里冻得发抖。那时,村里的年轻人就组织起来,冒着风雪上山砍柴。那天,我也跟着上山,雪地里行走异常艰难,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喊累。回来时,每个人都背着一大捆柴火,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心里却暖暖的。回到家里,点起柴火,屋里顿时暖和了起来,孩子们围着火堆欢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虽然那段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但它们依然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我心里既欣慰又感慨。这一切,都是我们一代代人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不是什么所谓的“打基础”能够解释的。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但那段艰难岁月的记忆依然清晰。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理解我们那一代人的艰辛与不易。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劳动,才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之路。 #这就是六零后的# #70年太难了#

11 阅读:33801

评论列表

Xcen

Xcen

974
2024-06-28 23:13

纯属胡说八道。罔顾事实。别有用心。

古-月 回复 06-29 06:40
根据家里长辈所说,作者所说当年情况完全属实

hanz 回复 06-29 07:06
当年确是这样,全国农村更是普遍如此。是年轻人不懂历史了

用户10xxx65

用户10xxx65

892
2024-06-29 03:41

这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的子孙又跳出来吆喝了!

古-月 回复 06-29 06:25
你快去朝鲜体验你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吧,不要忘了带上你的家人哈

天力机械 回复 06-29 07:23
你是什么?你经历过那个年代吗?这就是那个年代农村真实的生活写照!

花匠

花匠

781
2024-06-29 07:11

没有经历过的人,去问问长辈,苦日子是什么样的。那时的状况更证明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吧!致敬前辈!

破坏王 回复 06-30 19:04
满清后期百姓更惨,是不是民国时期的幸福也来之不易也要珍惜

飞面大神 回复 06-30 12:44
你懂个毛线!

期市游荡

期市游荡

657
2024-06-29 06:21

没有大集体时期修的水利工程,没有前期勒紧裤腰带工业化生产的农机化肥,给你分田单干也只能靠天吃饭,真以为分田单干就一下子吃饱了

期市游荡 回复 06-30 09:39
啥方法?那时候一穷二白,重工业刚起步,你以为像现在随便调几百挖掘机

喵喵喵 回复 06-30 10:00
爷爷用的独轮木头车还记得呢!用它挖河,修堤,去北海运石头筑坝[并不简单]你TN滴真柿锅奇才,那时你怎么不用挖掘机去干啊[打脸]

用户10xxx34

用户10xxx34

559
2024-06-28 20:46

实事求是的好文章!

庄励仁 回复 06-29 05:11
下三烂!

叶舞春风 回复 06-30 13:08
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12345

12345

476
2024-06-29 05:26

不懂真实情况就不要乱说,你这是典型的忘祖啊!你刚出生就会走吗

乔梁 回复 07-01 00:53
解放30年了,不是刚解放!

用户46xxx80 回复 06-29 06:51
[并不简单]别动不动就瞎扣帽子,此文章作者是持片面一刀切观点而写的

用户51xxx29

用户51xxx29

372
2024-06-29 04:42

人家说的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情况,为啥那么多人喷呢?喷的人应该是生在城市生在条件好的家庭,你们可能根本就没有体验过饥荒的感觉。

用户10xxx65 回复 06-30 13:03
你这是断章取义,没有完整说出当时的情况。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什么?你了解吗?你不了解,你就没有发言权!闭嘴吧!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回复 06-30 18:28
作者是别有用心

無為

無為

339
2024-06-29 06:24

耄耋之年白活了,不说别的,不打基础,没有两弹一星,哪有90年代你家建房,哪有今天你能上网发文字胡说八道

用户10xxx63 回复 06-30 18:36
老灯,没有两弹你现在就跟叙利亚差不多

用户10xxx88 回复 06-30 13:58
智商不够

秋水浮萍

秋水浮萍

260
2024-06-29 06:05

你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你是不是胡汉山的后人

光光 回复 07-31 08:20
对,名叫胡烁,隔壁家姓巴,其实他叫巴道。

秋水浮萍 回复 07-28 20:31
胡家的后代?

zchaenngg

zchaenngg

235
2024-06-29 06:06

因为国家许多军工项目得到大力支持发展起来了,确实是打了坚实的基础!

蚁王 回复 06-30 15:56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资本主义,除了那几个老牌发达国家也没见有其他国家富裕了

大鱼小虾 回复 06-30 23:59
对的对的

ooo

ooo

203
2024-06-29 06:41

看文反应强烈的人,一是精神胜利者,二是在当时处优的人,三是非当年经历者。

呼儿嘿呦 回复 06-30 00:00
闻所未闻?如果你是个负责任的人,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良心,如果你有探究真相的勇气,那么请走一趟四川、河南、山东、安徽、大西北……这些地方的广大农村,请去问询一下这些地方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那个年代真相,相信我,你会颤抖的

山中隐士 回复 06-30 11:48
难道全国大多数人都是那时生活优越的人?

这个冬天不一样

这个冬天不一样

160
2024-06-29 06:33

挖一挖这垃圾的孙子呢是干什么的?是傻还是坏?还是又傻又坏

快乐天 回复 07-13 07:49
你们家是地富反坏右吧?

泰来

泰来

126
2024-06-29 09:44

往事历历在目。每每想起那段历史,更加思念故逝的母亲,母亲为了全家吃了上顿愁下顿,过了今天愁明天。个中滋味今天的后生哪能体会啊!

眼镜王蛇 回复 07-03 20:22
你的意思是,那时候还不如民国时期是吧?

浩然正气 回复 07-23 14:23
那时候确实不如

68ZQ15

68ZQ15

119
2024-06-29 01:28

我大东北从来没缺过粮食,饿肚子的都是不会过日子懒人。

cattom 回复 07-01 06:12
大东北,秋粮主产区,当年城市吃的是陈米,粗细定量分配。

黎~zZ 回复 07-23 11:51
你不知道大部分都要上交的吗。分田到户后都还要交公粮的,交完剩不了多少我那人均才八分水田,另一个乡人均三四亩地,地方不同分的地多少也不同

鹿泉小旋风

鹿泉小旋风

107
2024-06-29 06:39

这是真的,真正能经常吃上馒头,从包田到户开始。

用户10xxx58 回复 07-27 07:17
到包田到户,全国八万座水库已经建设好,农业灌水不用靠天吃饭

阑风伏雨 回复 08-03 12:40
9几年那些下岗的人能这样吃吗

SakuraAW

SakuraAW

98
2024-06-29 09:40

那年代是住土坯草顶的房子,那要说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只能证明了你们夫妻太懒了,怪不得你们队生产不好,会计也做的不合格。包产到户一年你就盖房子,还说是以前积攒的钱,矛盾了。我在生产队干过活,没你说的那么不好。

不烦 回复 08-16 05:31
切!一看就知道你在扯淡!你还在生产队干过!你在生产队卖过屁股吗!我八零后小时候家里下雨屋子里都会漏雨!更别说那种草顶的屋子!下大雨那绝对外面大雨里面小雨!还人家夫妻太懒!那个年代谁家太懒我觉得是你太蠢!

SakuraAW 回复 不烦 08-18 18:10
跟你相差二十多年,你说我参加过生产队吗,啥也不懂。

方正

方正

96
2024-06-29 07:10

真实好文,建议年轻人收藏阅读,不忘那段艰苦的日子!

用户55xxx88 回复 06-30 10:39
楼上一帮喷小编的,勿忘历史啊

中国制赵 回复 06-29 08:22
年轻人不会相信的

用户80xxx73

用户80xxx73

94
2024-06-29 08:33

认识一位大姐,大姐是北京昌平回龙观村的人,60年代初出生,几年前拆迁,分了二套房不少钱,闲聊起过去,大姐说那时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干活,全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力,一个工十分也就一,二毛钱,孩子又多,生活很苦,她中学没毕业就到生产队干活,女的一天还没有十分,一年四季田间劳作,实在是太苦了,说着说着就掉泪。

低调的智者 回复 07-03 06:11
人家说错了吗,吃饱饭就砸锅的货才不是人

星辰 回复 08-08 08:02
你也说了,劳动力少,孩子多,在那时肯定是困难的。可是在困难也过来了。现在虽然富裕了,但也不是全富裕了。再生那么多孩子试试!

用户10xxx55

用户10xxx55

93
2024-06-29 03:17

真真实实

呼儿嘿呦

呼儿嘿呦

89
2024-06-29 03:09

支持小编,实话实说

任道安 回复 06-29 09:57
小编就是扯淡

任道安 回复 06-29 09:58
假装不知道,建国初期,搞了多少工程吗?

俯视

俯视

87
2024-06-29 01:04

小编居心不良

用户10xxx07 回复 06-29 07:38
你是乳毛未退的小儿,别根据自己的善良的愿望想像过去,人家说的是事实。

观莲赏花 回复 用户10xxx07 07-04 21:12
你才是最无知的井底蛙

天鸟

天鸟

82
2024-06-29 02:27

看了,大部分情况比我家还好,小部分不如我家。说明一下,我们村七、八千人,我家还算中上,很多真的很惨

无聊来逛逛 回复 06-29 07:40
但舞毛们不承认啊

邱秋得

邱秋得

77
2024-06-29 08:15

作者朋友,虽然你写的都是铁一般的事实。作为6字头人,从出生起饿了十九年。可以亲证你说。但小心,喷子要弄你,说摸黑谁谁,是大不敬的。

tb720280_11 回复 07-20 16:03
我也认为他说的是事实 但他没有写为什么 比如他家里五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干活那他们当然要挨饿了 比如他懒惰 所以屋外大雨屋内漏 作者写的太片面了 所以并不能说私有制比公有制好

邱秋得 回复 07-06 17:36

用户13xxx07

用户13xxx07

71
2024-06-29 05:44

真实

祥的

祥的

69
2024-06-30 14:21

旧社会留下的烂摊子,在伟人们的手中,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摸索着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到如今吃喝不愁,了不起啊!

三原色

三原色

68
2024-06-30 12:17

虽然你说的生活情况基本属实,但是你否认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可见你不是认识水平低,就是别有用心了!

momo

momo

68
2024-06-30 09:50

作者说的事实就是良心正义话,说哪时候打基础为贫穷落后找借口说话。

tb720280_11 回复 07-20 16:14
你说打基础是找借口 那我就问你80年代的化肥是哪里来的 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momo 回复 tb720280_11 07-20 20:49
八十年代化肥改革开放国家有钱了。大量进口化肥。

大树

大树

65
2024-06-29 05:04

你家不该有孩子

XSZ瀑布

XSZ瀑布

63
2024-06-29 07:36

这个什么鬼?出来乱咬,难道新中国成立前好?吃苹果也要先把树苗栽下去吧,苗长成树要时间不?这个肯定是鬼啦!

闲云VS鱼

闲云VS鱼

61
2024-06-29 00:03

管中窥豹

阿丁

阿丁

60
2024-06-29 06:20

人们精神充配,人与人之间有情感,活的快乐

WYZ451336 回复 06-29 08:59
吃了几天饱饭怀念吃草的日子,不是精神充沛,是精神出问题。

笑熬浆糊 回复 07-01 08:24
你饿三天试试还充沛不!

用户10xxx22

用户10xxx22

56
2024-06-30 13:19

这些喷别人的人估计是那个年代多吃多占的人!

桐柏党振甫

桐柏党振甫

55
2024-06-29 05:38

中上等水平的生产队,满男劳力一天工分价值两毛钱

杭州用户86xxxxxa3

杭州用户86xxxxxa3

54
2024-06-29 07:03

不是无知,就是坏!

midcat 回复 06-29 09:36
这位可能是搅局的

njhdy

njhdy

54
2024-06-30 10:54

胡说八道!那年代中国人口翻了一番,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奇迹我不上了 回复 08-02 21:45
养不起都赶乡下去了

守护善良

守护善良

53
2024-06-29 06:35

我们这里好多家还倒找,分不到粮食就没吃的

空山云雨 回复 06-29 08:40
支援亚非拉兄弟,你看阿你巴尔亚,放着发霉吃不完!

用户17xxx17 回复 06-29 08:18
放卫星呀……

老陈

老陈

52
2024-06-29 07:00

佩服你的文笔,估计现在吃饱了撑的,有空写一点下岗工人的文章。

肃静

肃静

52
2024-06-30 12:57

比起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英烈们的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你那些所谓的苦又算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抱怨。

用户12xxx50 回复 07-01 14:40
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过得好是应该的。谁让我的父母没去参加革命呢?没啥好报怨的,吃苦、享受,出娘胎就注定了。

地瓜玄圣

地瓜玄圣

50
2024-06-30 10:05

当时就是在打基础啊,因为要用很多资源去点国防,工业,科技,农业技术等等,毕竟研究要花钱,而且搞研究当然无法产生粮食,所以农业产出要养全国的人,一平均当然大伙就都少了,特别是刚开国,农业水平低,粮食产出不足,还有这期间还打了两次大战,加剧了粮食负担

轻声欢唱

轻声欢唱

48
2024-06-29 09:42

别说那时候,我十几年前在某省的一个山区小县城的一家锅起上班,我们对口扶贫了一个村,其实就是捐钱,你知道他们穷到什么地步?就是大多数家庭冬天是家里人都在房间里烤火,好的裤子只有一条,谁出去谁穿

轻声欢唱 回复 06-30 10:20
不是青海,是内地,我老家。

一4444 回复 07-01 08:48
在哪儿

用户16xxx56

用户16xxx56

48
2024-06-29 08:02

那些年代生活确实困难,写的符合事实,

用户11xxx96

用户11xxx96

48
2024-06-30 13:40

否定前三十年和否定后四十多年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没有那个时代为工业化做的基础就没有今天的生活,同样的今天已经生逢盛世没有必要崇洋媚外,更不应该忘记舍生忘死的救国运动和艰苦奋斗创业阶段。

6689

6689

47
2024-06-29 22:27

是国家级的力量,去做权头了,眼睛长上天去了呢。连美国回来的科学家都全部精力投入了,你在看什么呢。

用户13xxx29

用户13xxx29

46
2024-06-29 08:36

以我的经历证明,作者讲的是事实!

hz

hz

46
2024-06-30 12:38

父辈都经历过这个饿肚子的时代!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才有出路

青青林

青青林

44
2024-06-29 07:50

想带什么节奏???没有农业科技的进步,再怎么单包单干产量能提高多少呢??

梧桐 回复 07-14 06:03
犀利而精准!说的好像那么回事,其实,明眼人一瞧就能戳中他的要害!作者一分田浑身带劲,又盖房、又翻房,之前那么凄惨、难捱?

师弟出马

师弟出马

44
2024-06-29 08:13

看留言说真实情况又给人喷,你们这些玻璃心!标准的联播新闻模式,当时大众生活只有那强力人士家庭能活得很好,我爷爷经常说的一句话:穷得狗卵根!

用户14xxx48

用户14xxx48

43
2024-06-30 13:08

该文作者目的不纯

用户13xxx17

用户13xxx17

42
2024-06-30 10:09

那你回到解放前过试试,哪家不挨饿,除非你家是地主。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平年代人民生活只能是越来越好!

华盛顿中华自治区 回复 07-06 18:29
解放前,大部分地主也就逢年过节有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得上肉。大部分地主都是几代人省吃俭用才置办上的产业!当然,吃饱他们是不愁的!生活水平还不如现在的普通人!

用户13xxx17 回复 华盛顿中华自治区 07-06 22:14
你家是地主吗?怎么那么清楚。

EGZZ

EGZZ

41
2024-06-30 08:57

这文章有问题啊

珊瑚海

珊瑚海

39
2024-06-30 08:53

看到评论区,觉得很可笑,好多罔顾事实强词夺理的人。

用户15xxx22 回复 07-06 18:31
他过的惨我们很乐意认可,但他拿他那点鸡毛蒜皮的事来否定那两代人的贡献,我第一个不赞成!喝水还不忘挖井人呢![抠鼻][抠鼻]

怀化丰达纸塑包装

怀化丰达纸塑包装

39
2024-06-30 13:42

那时刚建国才多久?国际环境风起涌,加上抗美援朝援越,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了这么多农业、工业和国防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怎么能与现在又发展了几十年比。但全国上下社会价值观和凝聚力以及社会风气比现在还好!

西西

西西

39
2024-06-30 17:49

中国为什么解放会穷,无外债!老蒋将能搬走的,都搬走了,剩一个空壳子!抗美援朝!即使这样,也造出了核弹,氢弹,送卫星上了天!修了大批水库,建了大量水利,电利设施!不是你这种只看你一亩三分地的人能懂的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38
2024-06-29 09:08

没有抗美援朝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可能就是阿富汗或今天的乌克兰,老百姓想过太平的门都没有,想想吧!

实事求是 回复 平平淡淡才是真 06-30 22:09
意义重大!

平平淡淡才是真 回复 06-30 21:48
你这个假设没意义

木瓜

木瓜

38
2024-06-30 14:02

不尊重历史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多么的可耻,老一辈革命家是不会答应的!1980年前我国原子弹氢弹相继成功爆炸,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

38
2024-06-30 14:00

没有坚实的基础,哪来后来的发展,你刚学走路,就想跑起来,可能吗?

文子

文子

36
2024-06-30 13:53

七十年代生活艰苦,物质紧缺,勿容质疑,许多农村温饱待解决,改革开放那时就是春风沐浴千家万户

阳光少年

阳光少年

35
2024-06-30 13:20

我经历过,当时6、7岁样子,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有多苦,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想不到的!

用户10xxx64 回复 07-03 07:19
现在连一个孩子都养不起,

用户15xxx22 回复 用户10xxx64 07-06 18:32
那你要多努力,毕竟现在搬砖一天都有大几百![抠鼻][抠鼻]

冬之焱

冬之焱

34
2024-06-30 15:24

我是个6字头的人,对那个年代多少有过经历。那时候经济的确困难,但还没有听过或见过饿死人的现象。至于作者说前三十年不是为后几十年打基我不做评论,我只是想讲一个70年代发生在邻村的真实故事:话说村中有一双小姐弟有一天在家中用柴火烧晚饭。水米下锅后小弟负责烧火,姐姐则到处闲逛。这样过了一定时间,姐姐回来了。但见弟弟烧了这么长时间的火还没把晚饭烧开,就怒不可遏将弟弟赶开并自己烧火。结果一两下就把晚饭烧开了。随即对弟弟破口大骂:我真不知你怎么干的,烧了大半天的火,也烧掉了不少柴草,但竟然不能把饭烧开!你看看我一下子就将饭烧开了。真蠢!

用户10xxx89 回复 07-04 19:43
恰当[大笑]

用户10xxx33 回复 06-30 18:03
哈哈,说的真好,形象。

用户13xxx96

用户13xxx96

32
2024-06-29 06:31

小样儿,你怎么没生在解放前啊?

用户17xxx92

用户17xxx92

32
2024-06-29 09:32

在被世界两大阵营封锁的情况下拿什么发展现代工业,启动资金从哪里来?西方靠的是掠夺殖民,我们只能靠自己积累,农业剩余价值都供给了工业,两代人勒紧裤腰带终于建设成了全世界工业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还修建了全国八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大清没干过,老蒋只知道炸黄河!这么多的成就你无视,没这些基础拿什么改革开放?全球只此一家!

热心朋友1

热心朋友1

32
2024-06-29 07:10

格局小了,事实没错,但是你没听说过农业反哺工业吗?那就是打基础!

dadidi

dadidi

32
2024-06-29 08:00

这家伙有问题,好好查一下

大漠

大漠

32
2024-06-29 07:03

但当时的工业基础已经打上了

张世清1962 回复 06-29 07:51
工业有啥基础,都是靠农民养活着,改革开放这些老掉牙的机器全扔了。

方舒宁

方舒宁

32
2024-06-30 15:59

没有那时间的基础,就没有现在的成就!我是五零后,七十多岁了

且行且珍惜

且行且珍惜

31
2024-06-29 09:35

怎么不饿死你啊?你吃三碗饭吃饱,光吃第三碗能饱吗?假设解放开始就分产到户,没有集体修的水利设施,机械和化肥等条件,你能挣出吃?你的生产效率能和国外大农村比?你买的东西死贵,你的粮食特贱,几年你就卖儿卖女了。

且行且珍惜 回复 07-03 15:11
我老家鲁西北的,盐碱地较多,还有黄河流出的胶泥地。六七十年代,各县出工,轮流修黄河干渠,改造盐碱地,后期基本能利用黄河水灌溉,没了盐碱地,这些不一定计入原来的GDP。现在分产到户后,把原来的河沟,池塘填死,改种庄稼。开挖掘机象征性挖一下路边河,下雨时漫灌,地势低的要被淹了。现在不仅需要海绵城市,也需要海绵农村,抗洪水能力降了不少。

用户10xxx32

用户10xxx32

31
2024-06-29 08:11

人渣作者

紫云

紫云

31
2024-06-29 07:54

真实的历史,城市供给量,每人每月24斤粮食,3两油票,一斤肉票,2块豆付票,全年每人一丈四尺布票。全街道只有张某一辆自行车(南洋亲戚带回的)

用户16xxx01 回复 06-30 14:14
那是没有出力城市游民。我毕业那时机加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35斤,铸造工人比这个多,管仓库等二线28斤。肉油布煤都比你说得多。

天天就是忘羡啊_ 回复 07-18 11:20
每天八两粮食

浩气长存

浩气长存

30
2024-06-29 07:09

饿汉吃了5个馒头,还是饿,吃第六个饱了,觉得前面的馒头白吃了,只吃第六个馒头就好了。

用户85xxx35 回复 06-30 12:49
那你吃完第一个就别吃了,后面那五个不就省下了,反正也不是后面那五个吃饱的

猫头

猫头

30
2024-06-29 08:50

这段历史只有过来人才能懂

江南 回复 06-30 20:29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是有刻骨铭心的痕迹。我奶奶一生操劳家里还是经常吃不饱。很多时候还得去借粮食。我父亲他们兄弟姐妹多有营养不良夭折的。我们记事的时候能吃饱饭了可学费化肥都发愁

用户92xxx04

用户92xxx04

28
2024-06-30 14:33

孩子:那时候新中国才建立十来年,而且是在经历过内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还遭遇自然灾害、遭遇苏联的逼债,缺衣少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新中国已经75岁了,仍然有贫困人口,仍然有营养不良的人,难道我们可以据此否定现在的中国吗?

东风41

东风41

27
2024-06-29 07:19

现在普通家庭再生三五七个娃,糠都没有吃的。因为教育住房医疗会要压死娃的父母。但企业家等"成功人士"就不同了,十个二十个会照样衣食无忧!

友友 回复 06-30 17:15
那时候三五七个娃有教育住房医疗?现在不谈别的,三五七个娃管个饱饭还是没问题,那个时候有饱饭吃?

用户12xxx50 回复 友友 07-01 14:51
现在三五七个娃管个饱饭还是没问题,那个年代有电视机看吗?收音机都没有。

扬风

扬风

27
2024-06-30 12:13

农村发粮票,吃定量口粮吗?明显是故意想带偏读者居心叵测

用户57xxx04

用户57xxx04

26
2024-06-29 08:46

现在都吃的当时的红利!

用户10xxx59

用户10xxx59

26
2024-06-29 07:01

爬山不是一蹴而就,总会有些弯道的

初段

初段

26
2024-06-29 09:27

我比你苦多了,满眼都是泪。主要是饿

胡萝卜

胡萝卜

25
2024-06-29 09:39

解放前也没工分,可饿死人的经常的事,不大规模修水利河道,靠天吃饭,一样饿死人的更多

用户13xxx94

用户13xxx94

25
2024-06-30 15:02

过去修铁路,公路,水库等,都农民自带口粮,没报酬干出来的,你知道吗?这些建设不是打基础是什么?解放后前二三十年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是打基础是什么?不经历过当年,就不要胡说八道

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

24
2024-06-30 08:55

鼠目寸光,坐井观天

悟禅

悟禅

24
2024-06-30 14:20

你说分田到户,靠种地就能盖房?简直是胡说八道。

新的期望

新的期望

23
2024-06-29 09:24

虽然你说的是事实,但我我肯定你是综合多人的遭遇编的,把大家的苦难综合到一家,你一个生产对小会计还每月给你供应粮食?还发给你粮票?各种票?还每月发工分?回家问问老人当时是啥样的吧?

飘零

飘零

23
2024-06-30 12:54

从一盒火柴都不会造,进口叫洋火,到两弹一星短短十几年,其中经历了朝鲜战争和中印战争,百万苏联大军压境,还有惨烈的天灾和国际的封锁。是那个年代的人奉献和牺牲创造的惊天奇迹。你以为那些基础和这几十年的和平是天上掉下来的,零到一百不输与一百到一万。

灯塔

灯塔

23
2024-06-29 09:36

勒紧裤子,弄出两弹一星,护我华夏万世之太平! 我是六零后,经历了那段饿肚子的时段,但我从不否认那个有理想!有朝气!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火红岁月!

坚强的小阿咩

坚强的小阿咩

22
2024-06-29 08:16

父辈有的小孩得病两三天就死了,不知道什么病,大人都来不及悲伤,生存太艰难

平莎过雨

平莎过雨

21
2024-06-30 09:23

没有过去的苦,哪来如今的甜

龙在天涯

龙在天涯

20
2024-06-30 15:30

改革开放让中国从贫穷挨饿走到现在!改革开放是中国唯一正确道路!

天力机械

天力机械

19
2024-06-29 07:22

说的是实话

用户15xxx61

用户15xxx61

18
2024-06-29 07:51

现在的人活得并不开心,压力大,背负的东西太重太多,跳楼自杀的可不少。那时候可没见要自杀的。那时候没那么卷,无论大人或者小孩。

任道安

任道安

18
2024-06-29 09:28

公知带路党,写的文章。 假装不知道,建国初期,搞了多少工程。

用户80xxx73

用户80xxx73

18
2024-06-29 12:35

那时农村苦,城市也好到哪里去,北京市中小学生穿打补钉衣裤的不在少数,粮油肉蛋,豆腐芝麻酱花生瓜子,肥皂灯泡火柴布匹家俱自行车手表都需要票证,现在吃粗粮时尚,很多老人说,一辈子不想吃粗粮了,那时吃伤了,说那个年代这好那好的都是不顾事实,胡说八道。

用户15xxx05

用户15xxx05

18
2024-06-30 13:05

实事求是,大队会计所言他家的生活还过得去,有的生活更惨。

徐某某

徐某某

18
2024-06-30 13:31

上一篇文章还写自己1996年去相亲,自己对历史一无所知,都是转发别人的文章!初期全国农业先补贴工业现代化,而后农业水平随着全国各门类工业化水平一同提高,抛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真以为只靠你自己就能实现富裕,不是别有用心的话,那你耄耋之年的认知也就这样了!

月照小水缸

月照小水缸

17
2024-06-30 18:12

评价生活水平应该跟以前比,不能跟以后比,六七十年代应该跟建国前比,要不你怎么不拿八九十年代跟现在比?八九十年代农村里还没有电视空调呢

左右

左右

16
2024-06-29 08:58

没有六七十年代付出,可能连现在饭都吃不上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

16
2024-06-29 07:26

六十年代初期农民的日子更惨,

意识形态的幽灵

意识形态的幽灵

16
2024-06-30 11:10

爷爷奶奶一辈才知情。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15
2024-06-30 13:12

这人不是蠢是坏,是对打基础函意的误导

鱼儿

鱼儿

15
2024-06-30 12:19

你六零后,我七零后,你那时候当会计?我爸时候是大队管知青的主任,他除了看视频不会打字,看写的小文章,你文化水平真的高手啊,我信你个鬼,编的吧?

阳光 回复 06-30 18:15
这个你也胡搅蛮缠,那个时候也有初小高小的,后来在当地做了老师

用户85xxx35

用户85xxx35

15
2024-06-30 12:57

手上恰好有本91年年鉴,90年小麦平均亩产213公斤,稻谷262公斤,薯类201公斤,玉米302公斤,别的不说什么了

五月天的葡萄树

五月天的葡萄树

13
2024-06-29 05:10

90年代还是不错的。家家户户都穷,但是天天吃吃喝喝的还是开心啊!我们这些小孩每天晚上都可以吃大人吃剩下的花生米凉皮皮蛋什么的。真的很开心。感觉好幸福。那会都是你帮我干活晚上你来我家喝酒,我帮你家干活晚上我到你家喝酒。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满近的。

特友谈文化

特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