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呢?”吉林延边,一男子30年前看到银行宣传单,存1000元30年就可以

聊聊环宇事 2024-07-12 11:49:29

“契约精神呢?”吉林延边,一男子30年前看到银行宣传单,存1000元30年就可以获得本息合计36万元。男子牙一咬,直接将家里2000元全存了进去,可没想到30年后去取钱,银行却表示:存折无效一分也没有,男子一气之下告上法庭,法院判了。 一张存折,两家人,30年。 故事的开头,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故事的结尾,却令人唏嘘。 中国在90年代初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在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一种让人向往的头衔,而2000元则是一般家庭的全部存款。 就在这一年,吉林延边的李大鹏父母和东北某国企职工张凛实夫妇,不约而同地将2000元存入了银行。 吸引他们的,是银行推出的高利息的业务。 在银行存够一定时间,最终就能够得到72万元的钱财。 这么多的钱,放到像贼也是一笔大款啊。 但是,事情就发生在他们去存钱以后。 但是信息不灵通让他们错过了一个重要的通知。 在他们去存钱以前,这项活动就已经终止。 因为当时资讯不流通,加上银行并未履行通知之责,所以张凛实与李大鹏的家长并不知情。 在2020年,一对老年夫妇带着存款凭证去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存单无效”。 “什么?无效?不可能!” 两位老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在银行里讨要说法,然而却无济于事。 没办法,最终双方还是对簿公堂。 最后,法院判决存款为非法,但银行仍需承担赔偿责任。 网友们都在抱怨:“真是个时代的泪啊,三十年前两千块钱能买什么?” 这一事件折射出一个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同时也折射出清末金融监督制度的缺陷与信息传递的滞后。 这就提示人们,在进行投资、理财的过程中,应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要认真读懂合同条款和有关规定,切勿盲目相信“高收益”,以免掉进圈套。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30年,2000到13556,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无数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 我们能做的,是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裁判文书网】

0 阅读:5
聊聊环宇事

聊聊环宇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