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5岁小伙遭遇车祸全身瘫痪,连呼吸都靠父母手动操作!他们日夜不停按压简易呼吸器,一分钟18下,一天25920下,手指变形溃烂也不放弃! 王兰芹伸手拿起床头那个泛黄的塑胶球,这个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是维系儿子生命的关键。她双手握住球体,开始有节奏地挤压。 一下、两下、三下......每分钟18次,力度要恰到好处,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 她的眼睛时不时瞟向儿子的脸色,确保呼吸正常。每一次挤压,都像是在为儿子注入生命。王兰芹的手指关节已经明显变形,皮肤粗糙发红。 长期的挤压导致了严重的关节炎,每到阴雨天,疼痛就会加剧。但她从不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生怕儿子会自责。 这个椭圆形的塑胶球约有两个拳头大小,一端连接着长约50厘米的导管。王兰芹挤压时,空气从球体进入导管,再通过气管插管进入儿子的肺部。 松手时,球体自动回弹,准备下一次输送空气。这个简单的装置,就这样模仿着正常人的呼吸节奏,支撑着付学朋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兰芹的手越来越酸痛。她不得不改变挤压方式,开始尝试用手掌按压,这种方式虽然减轻了手指的负担,但需要更多的身体力量。 有时压力不均匀,会导致空气输送不稳定。她经常变换姿势,防止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导致肩背疼痛。 就在王兰芹感到疲惫不堪时,房门被轻轻推开,付敏足走了进来。他看到妻子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说:"你去吃点东西吧,我来。" 王兰芹小心翼翼地把塑胶球交到丈夫手中。付敏足接过后,立即保持同样的节奏挤压起来,吃过早饭,王兰芹又回到了厨房。 她开始准备儿子的早餐,端着食物回到房间,王兰芹轻声呼唤:"学朋,该吃饭了。"她一勺一勺地喂,耐心地等待儿子咽下每一口。 付学朋的呼吸功能障碍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没有呼吸辅助时,他会很快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紫,这就是为什么那个简陋的塑胶球如此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使用专业的呼吸机。事实上,专业呼吸机价格远超这个家庭的承受能力。 家里已经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不少债务,相比之下,塑胶球的价格就低多了,即使经常更换也能负担。 更重要的是,塑胶球使用简单,家人很快就学会了操作方法。它不需要电力,在停电或外出时也能使用,出现问题时,更换新的塑胶球即可解决,不需要复杂维修。 有人建议应该把付学朋送到医院长期治疗,但这个选择对于王兰芹一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家里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无法承担长期住院费用。 可是长期人工供氧他们也受不了,最好寻找其他呼吸辅助方式,就在这时周国军站了出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尝试制作一台简易呼吸机。 接下来的时间里,周国军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研究中。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试验和改进。最终,他用废旧电机、齿轮和PVC管等材料,自制了一台简易呼吸机。 机器通过电机带动齿轮,模仿人工挤压塑胶球的节奏,还可以调节呼吸频率。整个制作成本远低于专业呼吸机的价格。 他们小心翼翼地进行首次测试,看着机器稳定运行,付学朋的呼吸节奏保持正常,全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敢完全依赖机器,仍然保留人工挤压作为备用。每天使用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其余时间继续人工操作。 一天,媒体得知这个感人的故事,派记者前来采访,详细报道了付学朋的情况和简易呼吸机的故事。 报道播出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社交媒体上话题迅速传播,很快,爱心人士和机构捐赠的专业呼吸机送达付家。 付敏足和王兰芹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也有更多的时间找点活,补贴补贴家用。 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付家人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他们知道,只要全家人团结一心,再加上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在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爱的力量正在创造着奇迹。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坚持和希望的传奇,更是一个激励所有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温暖篇章。
2006年,25岁小伙遭遇车祸全身瘫痪,连呼吸都靠父母手动操作!他们日夜不停按压
洛风阐社会
2024-09-08 18:16:41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