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此后,刽子手愧疚得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孙太后更是绝食,怒斥明英宗:“昏君!谁都可以动他,只有你没资格!” 于谦自小常听父亲讲起文天祥抵抗元军、誓死不屈的故事,总是听得两眼发亮。从那时起,于谦就立下了要做一个顶天立地忠臣的志向。 他天资聪颖,刻苦学习,每天书不离手,不是在书房里埋头苦读,就是在河边背诵经典,日复一日。 八岁时,有一次邻居家的长者出上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周围大人们纷纷摇头,没人能对上。 小小年纪的于谦却脱口而出下联,让人惊讶不已。人们纷纷称赞:“这孩子不一般,将来必成大器!” 凭着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才智,于谦从23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后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御史,到后来迅速升迁为兵部尚书,官路一路顺畅。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不听劝告,受太监王振的撺掇,他满怀信心地出征,决定亲自率领军去对付北方的瓦剌,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加上用人不当,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俘虏。闻此消息,朝堂上下顿时乱成一团,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有的大臣惊慌失措,喊着要南迁到南京去避难;还有的鼓噪着要立刻再组大军,把朱祁镇抢回来。甚至有人站在朝堂中央,摇头晃脑地说自己“夜观天象”,建议赶紧换个地方建都。整个朝廷人心惶惶,犹如无头苍蝇般乱撞。 就在这时,于谦站了出来,拍着桌子一声喝道:“都给我闭嘴!”这一嗓子喊醒了迷茫中的众人。 他冷静分析局势,提议立朱祁钰为新帝。于是,他径直找到皇太后,直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唯有立郕王朱祁钰才能稳住朝廷。 他把前因后果分析得头头是道,皇太后也觉得这是权宜之计,同意了他的建议,立朱祁钰为帝,史称景泰帝。 瓦剌得知朝中大乱,认为这是攻打京师的良机,但几次进攻都被负责京城防御的于谦狠狠击退。 瓦剌不甘心,居然将朱祁镇带到军前示威,以为这样能迫使明军投降。可于谦毫不理会,坚持防守,他心里明白:国难当头,绝不能让敌人牵着鼻子走! 经过几番恶战,瓦剌攻不下京城,军心涣散,不得不撤退。于谦趁机出击,率领明军一鼓作气,连连收复百余座失地。最后,瓦剌见久攻无望,便放回了朱祁镇。 可朱祁镇复位后,愈加昏庸无能,重用石亨、曹吉祥等小人,对朝政漠不关心。于谦多次上奏直言批评朱祁镇的作为,并对这些权臣和宦官颇为不满,这让朱祁镇心生嫌隙。 石亨等人趁机在朱祁镇面前挑拨:“于谦权高位重,又手握兵权,万一心怀不轨,后果不堪设想!”朱祁镇听后,疑虑更深。 石亨见火候已到,捏造“密报”,诬陷于谦“迎立外藩”谋反。朱祁镇被这些谗言所蒙蔽,下令逮捕于谦,让锦衣卫前去抄家查证。 锦衣卫前去抄家,却发现于谦家中清贫朴素,唯有一间锁着的屋子里放着御赐蟒袍和宝剑,显示其忠诚。然而,朱祁镇依旧不顾一切,下令将于谦处斩。 临刑前,于谦坦然无畏笑道:“我行得正,坐得端,无愧于天地!”刽子手因敬佩他的忠诚和正气,行刑后自尽以谢罪。 此事传到宫中,孙太后勃然大怒,痛斥朱祁镇为昏君,甚至绝食抗议。 一年后,瓦剌再度来犯,朱祁镇才恍然醒悟:“如果于谦还在,他们怎么敢!” 但一切已成定局!大明失去了它最忠诚的守护者,朱祁镇也失去了一个能真正保卫国家的栋梁之才。 (主要信源:蔡静著. 中国皇帝全传 下 宋元 明清[M]. 2022)
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此后,刽子手愧疚得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4-09-10 13:58:54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