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17年后,当满头白发她出

洛风阐社会 2024-09-12 11:36:05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17年后,当满头白发她出现时,孩子们愣住了,随后悲痛大哭:“母亲,母亲,您受苦了,您是我们的骄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王承书激动得彻夜难眠。她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心的报国之志愈发强烈。回国后,她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巨大进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王承书终于下定决心,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的手有些颤抖,但眼神坚定。这一刻,她等待了太久。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每一个字都仿佛刻在了她的心上,王承书主动表态,她愿意为党和国家奉献一切。这不仅是她的承诺,更是她的毕生追求。   入党后,王承书第一件事就是主动提出要交高额党费。她仔细计算了自己的收入,决定每月交200元党费。这个数字在当时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党组织的同志有些担心:"王老师,这会不会影响您的生活啊?"王承书却坚持,这是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961年的一天,王承书被告知需要转入一项绝密的铀浓缩研究。钱三强亲自找她谈话,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保密要求。   "这项任务极其重要,你可要想清楚。"钱三强语重心长地说。王承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国家需要,她义不容辞,对她来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最大的动力。   接受任务后,王承书不得不与家人分离。她对丈夫张文裕说:"我要长期出差,具体工作不能说。你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张文裕虽然不舍,但也理解妻子的选择。   就这样,王承书开始了她的隐姓埋名生活。到达新的工作地点后,她全身心投入研究,常常废寝忘食。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王承书严格遵守每一条保密规定。她从不与外界谈论工作,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例外。   无论是高额的党费,还是隐姓埋名的生活,在她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深知,个人的奉献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终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承书的努力也有了结果。   1992年,张文裕病危,王承书的心情复杂难明。她和张文裕相濡以沫几十年,虽然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聚少离多,但两人的感情却一直很深厚。   没多久张文裕还是离开了。王承书强忍悲痛,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在整理遗物时,她发现有10余万元的积蓄。这笔钱对于一向节俭的他们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看着这笔钱,王承书陷入了沉思。经过深思熟虑,王承书决定用这笔钱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她联系了"希望工程"的负责人,详细了解了捐建学校的流程。   1994年,她时日无多,却出奇地平静。她召集了家人,开始交代后事,她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把她的一切都奉献给深爱的党和国家。   她开始清点自己的个人财产。虽然数额不大,但她决定将全部用于公益事业,希望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即使在病榻上,王承书仍然惦记着工作,要求将自己的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送给核理化院,这些东西在那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承书的一生,是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   在西藏的那所"文裕小学"里,在核理化院的实验室中,在她生前工作过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王承书的痕迹。   她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高尚品格。   一个在国外已经小有名气的物理学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可能的诺贝尔奖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王承书真实的选择。她的爱国之心,让人肃然起敬。   更让人佩服的是,回国后的王承书并没有追求名利,而是默默无闻地投身于国家最需要的核物理研究。她就像一颗隐藏的明珠,在暗处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承书的精神之可贵,不仅在于她的科研成就,更在于她的品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惦记着如何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0 阅读:0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