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六岁的杨六斤失去了爸爸,妈妈离开家乡带着弟弟改嫁,爷爷奶奶相继离世,

洛风阐社会 2024-09-21 21:37:37

2006年,六岁的杨六斤失去了爸爸,妈妈离开家乡带着弟弟改嫁,爷爷奶奶相继离世,独自在大山生活的他,在14岁拿出150万让家乡修路,那么,这些钱哪里来的?   新街村到上马排屯的那条路,可以说是村里人的一块心病。年复一年,这条破烂不堪的土路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每逢下雨,这条路就变成了一条泥泞的"长龙",村民们出行就跟打仗似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   两人坐在院子里,商量着该怎么办。杨六斤眼珠一转,突然说:"哥,咱们要不用这钱修条路吧?"   杨取林被弟弟的话打动了。他想起村里那些因为烂路而受苦的乡亲们,心里一阵酸楚。两人一合计,决定拿出150万来修路。   这个决定一出,可把村里人乐坏了,整个村子仿佛一下子有了盼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工程浩浩荡荡地开始了。村民们齐心协力,有的搬砖运石,有的端茶送水。就连平日里足不出户的老人们也来帮忙,大家都想为这条新路出一份力。   几个月一条崭新的水泥路终于建成了。村民们站在路边,看着平整光滑的路面,眼里闪烁着泪花。   有了这条新路,村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杨六斤和杨取林的名字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话题,大家对这对兄弟的赞誉之词可谓是络绎不绝。   修完路后,杨取林把剩下的钱存进了银行。他特意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使用计划,主要用于杨六斤的教育和生活费用。   然而,好事多磨。随着修路的消息传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周边村庄有人对杨六斤一家突然有钱表示怀疑,甚至有人在网上质疑,说农村家庭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那只能说他们对杨六斤了解的太少了。   杨六斤的人生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坎坷。六岁那年,他的父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夺去了生命,留下了一屁股债和满腹的辛酸。   小六斤还没来得及理解失去父亲的痛苦,命运又给了他当头一棒——母亲改嫁他乡,只留下六斤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生活的重担压得小小的六斤喘不过气来。他常常躲在村头的老槐树下,默默流泪。那棵树仿佛成了他唯一的倾诉对象。   后来爷爷奶奶也离他而去,杨六斤彻底成了孤儿,村里人常常看到他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抽泣,那副模样让人心疼不已。   但正所谓"多难兴邦",杨六斤的遭遇也激发了村民们的善意。邻居总是"恰好"做多了饭,邀请六斤去"帮忙"解决。   有人则把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塞给六斤。这些微不足道的善意,却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六斤孤独的心。   就在杨六斤以为自己要孤独终老时,堂哥杨取林的出现给了他新的希望。杨取林夫妇虽然自己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收留了六斤。   他们待六斤如同己出,不仅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还鼓励他好好读书,争取改变命运。   在杨取林家的温暖怀抱中,杨六斤渐渐走出了阴霾。他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虽然生活依旧艰难,但有了家人的陪伴,一切困难似乎都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杨六斤的坎坷人生被搬上了荧幕,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爱心人士自发组织募捐活动。   善款数额就突破了100万。随着故事被越来越多的媒体转载,全国上下都被这个坚强的小男孩感动了。   当善款总额突破500万时,杨六斤和杨取林都惊呆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故事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面对这笔巨款,两人既感动又忐忑,不知该如何是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所有人都为杨六斤感到高兴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在网上流传。   有人质疑杨六斤的真实情况是否如报道所说那么惨,更有甚者造谣说杨取林一家是为了钱才收留杨六斤。这些谣言如同一把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杨六斤和杨取林一家。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杨六斤和杨取林一度陷入了绝望,但很快,真相的力量开始显现,人们纷纷站出来为杨六斤和杨取林一家作证。他们制定了详细的使用计划,规定善款主要用于杨六斤的教育和生活。   渐渐地,那些不实的谣言被一一击破,杨六斤的故事再次感动了所有人。   经历了那场舆论风波,他们都觉得是时候翻开人生的新篇章了,改名后,杨六斤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来到百色市的一所普通中学就读,在这里,没人知道他的过去,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   为了回归平淡的生活,杨六斤做出了很多努力。他婉拒了所有的采访请求,在社交媒体上也保持低调,不发布任何个人信息。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再也不谈论善款的事。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保持初心,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个曾经声名远播的"杨六斤",终将成为一个温暖而遥远的回忆,而他,将以崭新的身份,继续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0 阅读:66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