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不起,死不起!”内蒙古,20岁男子和母亲住在出租房,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母亲突

陈士杰谈国际 2024-09-22 16:01:56

“活不起,死不起!”内蒙古,20岁男子和母亲住在出租房,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母亲突然犯病去世,家里只有1000元存款,连火化的钱都不够,根本没钱安葬,无奈之下,男子报警求助,可相关部门却说,男子不是本地人,不符合救助条件,民警为男子捐款,村委会也出了一部分钱,终于让男子母亲入土为安。

(案例来源:star星视频)

张春阳早晨醒来的时候,已经是7:10分,上班要迟到了,他赶紧一骨碌爬起来。

母亲怎么没喊自己起床?他侧耳倾听,厨房也没动静,怎么这么反常。

他来到母亲房间,发现母亲安静的躺在床上,已经在睡梦中去世了,身上没了温度。

张春阳心里咯噔一下,他接受不了母亲的猝然离世,他扑在母亲身上嚎啕大哭。

他才20岁,一时半会无法接受家庭变故,更不知道如何应对。

毕竟母亲还很年轻,虽然她身体一直不好,因为家里困难,母亲身体不舒服,也就买点药吃一下,从来不舍得去医院。

他一边哭一边在房间里转圈,拿起手机想给亲戚朋友打电话,竟然发现没人可联系,也没人能帮到自己。

他和母亲是外乡人,租了一间简陋的出租屋,成为母子俩的落脚点,在这里举目无亲。

平时,母子俩靠打零工勉强糊口,家里也就1000元积蓄。

前一天晚上吃完饭,母亲感觉身体不舒服,张春阳要带母亲去诊所看看。

可母亲安慰他,说自己没事,就是可能累了,睡一觉就好了。不去诊所花冤枉钱,得攒钱给他娶媳妇。

张春阳没当回事,毕竟,母亲平时就病病歪歪,小病不断,大病没有,他给母亲倒了一杯热水,陪母亲说了会话,就回房间睡觉了。

可没想到,第二天他醒来,竟然发现母子已经阴阳两隔了。从此,他在这个世界上再无亲人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张春阳悲痛欲绝,又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家里就1000元存款,连火化母亲都不够,别说后期安葬了。

他呆呆地坐在床边,看着母亲没有血色的脸,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作为人子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无奈之下,他直接报警求助:“您好,我…我妈妈去世了,可是我没有钱安葬她,能不能帮帮我?我们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里没有亲戚,我也不知道该找谁帮忙。”

警方接到求助电话,立马来到张春阳家里。

看着这个家徒四壁的简陋房子,民警心里也很难受,赶紧联系了相关部门。

可得到的回复却是,由于户籍和属地的问题,张春阳并不符合当地的救助条件。这个结果让张春阳的心再次沉入谷底。

就在这时,一位民警站了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给了张春阳,其他民警也纷纷解囊,表示愿意尽一份力。

随后,他们又联系了村委会,说明了春阳的情况,村委会也决定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提供一部分资金帮助。

张春阳哭着感谢大家,并写了感谢信:谢谢你们的救助,有了这笔钱,我妈妈能顺利安葬了。谢谢你们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记得有专家曾说过,我们人均存款11万,看来,专家说的也不客观,有很多人生活无忧,但也有很多人在贫困线挣扎。

活着不容易,很多人一辈子买不起房,娶不起老婆,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已经是普遍问题了。大学毕业一般情况也就五六千,只能勉强养活自己。

而且,现在殡仪馆都被私人承包了,按高中低档收费,确实家里没有余粮不行。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要养成居安思危的习惯,平时要有积蓄,以防万一。吃完喝光、身体健康。如果报警能解决所有的事情,等着看今后大把人报警。

那么,从法律角度,该如何认定这件事呢?

1、民警和村委会的捐款行为,体现了法律公平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

《民法典》第6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张春阳作为外乡人,在母亲突然去世后陷入经济困境,无法承担丧葬费用。

虽然相关部门因户籍和属地问题未能直接提供救助,但民警和村委会的捐款行为,体现了法律公平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

2、社会救助应该更加完善、灵活的

《社会救助法》草案提出:建立急难社会救助制度,为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者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虽然该法尚未正式实施,但它体现了国家对于急难情况下个人或家庭的社会救助理念。

如果本案发生在该法实施后,张春阳的情况有可能被纳入急难社会救助的范围,从而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

3、多做慈善,帮人等于帮己。

《慈善法》第34条:“本法所称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

民警和村委会的捐款行为属于慈善捐赠的范畴,它们基于人道主义精神,自愿、无偿地向张春阳提供经济帮助。

同时,《慈善法》也鼓励和支持个人求助行为,但要求求助信息真实、客观,不得虚构事实骗取捐赠。

对此,你怎么看?

(人物均为化名)

0 阅读:4
陈士杰谈国际

陈士杰谈国际

每日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