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首富牟其中提议:炸掉珠穆朗玛峰,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口子,让印度洋暖湿气流吹过来,广大的西部地区就成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他要做什么?这个构想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质疑。 牟其中,这位曾以“罐头换飞机”一战成名的企业家,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 他大胆冒险,创下了许多商业奇迹。 有人说,牟其中比马云、马化腾等企业家还要具有冒险精神。他不仅仅是个商人,更像是一位梦想家,怀抱着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理想。 这一次,他的目标直指自然。牟其中提出,要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在喜马拉雅山脉开出一个巨大的缺口,借此引导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干旱的西部地区。 想象一下,广阔的西北,从干旱变得湿润,一派江南水乡的美景。但,这真的可能实现吗? 这个设想,无疑是一场豪赌。在牟其中看来,地形的改变将带来气候的变化,进而为西北地区带来降水。 然而,气象学家却对这一构想提出了强烈反对意见。 暖湿气流并非可以随意引导。 喜马拉雅山作为自然屏障的作用不仅仅是阻挡气流,它维持着东南亚和中国南部的生态平衡。 简单地炸开一道“缺口”,是否真的能让气流进来。即使气流进入,西北地区的干旱是否会因此而得到根本性改变? 牟其中的这一疯狂计划,实际上与他极具冒险精神的个性密切相关。 他的个人性格充满了极端的反差:一方面,他拥有非凡的商业头脑,善于抓住机会;另一方面,他的野心过大,往往忽视了现实中的复杂因素。 从早年的罐头换飞机,到后来的“星链计划”,再到这个“炸山引气流”的大胆构想,牟其中无时无刻不在用冒险的方式推动自己的事业。 牟其中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总是渴望通过大胆的设想来改变现状。他的设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财富的积累,更是为了改变整个西部的面貌。 但英雄情结往往会带来错位的认知。 牟其中对于现实的考量不够深远,他更注重那些宏大的目标,而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重困难。 这种“特种兵式”的冒险精神,类似于现代一些年轻人追求的“特种兵式旅游”,强调的是体力与意志的挑战。然而,牟其中的冒险,远比旅游更加疯狂和不可行。 如今,许多景区都在逐步放弃极端的挑战,转向“无痛爬山”的便利模式,让游客轻松登顶,不用再历经体力考验。这种趋势正好与牟其中的冒险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他就像那个时代的“特种兵”游客,勇于挑战极限,甚至不顾危险。而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舒适与安全。牟其中的设想就像那段狂野的旅程,但缺乏长远的保障和安全感。 牟其中的传奇故事,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 无论是罐头换飞机,还是炸开喜马拉雅山,他的每一个计划都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 然而,正如冯仑曾评价的那样:“英雄情结无可厚非,但错位的英雄情结往往招致灭顶之灾。” 牟其中的野心与现实的落差,最终让他深陷困境。 1999年,他因涉嫌信用证诈骗被捕,并被判无期徒刑。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从商界巅峰跌入谷底,人生如同过山车般大起大落。 牟其中的故事最终戛然而止,他的南德集团也因他的入狱而崩塌。这场“炸开喜马拉雅山”的狂想,也随着他的沉寂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有趣的是,即便多年后,当他在2016年出狱时,年近80的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依然希望能够再度创业,再次攀登人生的巅峰。 牟其中身上的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依旧值得人们钦佩。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梦想再大也需要与现实结合。 历史上,许多“狂想家”都有过类似的宏大设想。 例如德国工程师索尔格提出的“亚特兰特罗帕”计划,或是美国的“犁头计划”,都试图通过工程手段来改变自然规律。但大多数计划都因技术、资金和现实的挑战而搁浅。 牟其中的计划,也属于这一类疯狂的设想。他试图通过改变自然来造福人类,却忽略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现代社会的许多成就,往往也源自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或许,牟其中的大胆设想,正是那段历史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笔。
1997年,中国首富牟其中提议:炸掉珠穆朗玛峰,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口子,让印
鸿史来了
2024-09-22 17:03:48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