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出资1000大洋邀请爱因斯坦来华,然而,爱因斯坦却对酬金不满,他希望北大将1000大洋提高到1000美元,对于这一要求,蔡元培犹豫了。
办公室里面,蔡元培愁眉不展。
前不久,驻德公使给北京大学来电,称爱因斯坦愿意来一次北京,询问他有没有邀请爱因斯坦的想法。
这一消息让蔡元培无比兴奋。
爱因斯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还没有完全确定,但已经提出了相对论并解决了很多问题,是颇有名望的大物理学家。
机会千载难逢,于是蔡元培急忙回电公使,说愿意邀请爱因斯坦来华,并提出了1000大洋的待遇(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三个月薪资还要多)。
过了一段时间,蔡元培收到回复,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爱因斯坦同意来北大。 但是,爱因斯坦对薪资提出了一些问题。
函中指出,爱因斯坦此前在美洲等地讲学,薪资都要高于1000大洋,因此希望蔡元培把华币改为美金。
这正是蔡元培头疼的原因。
在当时,1000大洋尚且不少了,1000美金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想到机会难得, 蔡元培咬了咬牙,当即致电公使同意了这个条件。
很快,蔡元培就收到了公使转来的爱因斯坦答复:拟于新年前后到北京。
这一消息就爆了国内的知识界。
在当时那样落后的情况下,每次有外国的大学者来中国,都是值得庆贺的。
而钱的问题也总要解决,蔡元培一下子想不到往何处凑够。
无奈之下,他只好到处筹款,准备资金。
同年7月,蔡元培赴山东见梁启超说明了情况,梁启超当即答应承担一部分费用,这也极大缓解了蔡元培的燃眉之急。
此后,蔡元培更是心无旁骛解决各方面的事务。
为了迎接爱因斯坦,整个北大做了十足的工作,学术氛围异常浓厚。
而正是在这一年,爱因斯坦收到通知,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重磅消息更是彻底激发了人们的热情,所有人都等待着爱因斯坦到来。
然而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报纸上刊登爱因斯坦离开日本后的行程并不包含北京,所有人都十分吃惊。
蔡元培当即致函爱因斯坦询问原因。
原来,爱因斯坦因为北京大学一直没有发出正式的邀请与合约,误以为北大不打算履约,就没有在行程中安排中国这一站。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讲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没有想到做合同,正是这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让这次爱因斯坦访华之旅取消了。
这令所有人既惊讶又遗憾。
其实,这不是蔡元培第一次想要把爱因斯坦邀请到北大讲学。
北大一直十分热衷于邀请国外的学术大家来华讲学,促进中国的学术发展。
但是当时中国学界比较闭塞,彼时爱因斯坦的学术名声还不是第一流的,他的学说高深,也不为很多人所知。
而蔡元培得知爱因斯坦也是因为一个意外。
有一次他在演说中说“科学无法解决时间、空间的问题”,当时他的意思是说明哲学的重要性。
而他的演讲被发表后,立刻引起了一些科学人士的注意,一个日本的留学生看到以后,当即发了一篇文章反驳蔡元培。
文章中简单介绍了爱氏的狭义相对论,用科学界实在的成果回击了蔡元培的言论。
那位留学生不会想到,他的这篇文章无心插柳地成为了第一篇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的文章。
看到那篇文章的蔡元培认为言之有理, 并对爱因斯坦有了极大地兴趣,在那位年轻人回国后,他立刻邀请那位学生到北大任教。
1920年,蔡元培的友人袁希涛访德,注意到爱因斯坦有意离开德国访问远东,告诉了蔡元培。
蔡元培就此发起了第一次对爱因斯坦的邀请,但是爱因斯坦最后也没有离开德国,此事遂不了了之。
1921年,蔡元培在欧洲出差,而当时爱因斯坦也在欧洲。
他直接赴柏林与爱因斯坦见面,并第二次提出邀请,但爱因斯坦以职务不便婉言拒绝了。
而第三次几乎已经要来中国了,但是却因意外失之交臂。
如今爱因斯坦的名声已经响彻全世界,这位一直关注东方文明的学者一直没来北大,不可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参考资料:《蔡元培传》 (作者:李克,沈燕)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