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却没想到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 1950年正月十五,哈尔滨的寒意尚未消退。 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们来说,今天是个难得的日子——元宵节。作为学生的孙家栋,也期待着这一天能放松一下。 他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姐姐家团聚。团圆饭的温馨气氛仿佛已经在脑海中浮现。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时,突然听说食堂有红烧肉加餐! 红烧肉,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可不容易吃到。 孙家栋犹豫了片刻,心想:“红烧肉这么难得,不如吃完再走。” 于是,他改变了计划,决定在学校吃上一顿美味的红烧肉。 晚饭时间,食堂里弥漫着红烧肉的香气。 正当大家兴奋地等待美食时,校领导走进餐厅,宣布了一条意外的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紧急招人,有意报名的同学可以立即报名!” 这条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瞬间让餐厅的气氛发生了转变。 此时的孙家栋内心充满了报国之志,他从小生长在辽宁复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对他的教育一向注重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他也一直渴望有机会为国家贡献力量。 听到空军招募的消息,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宝贵的机会。他当即报名,因为他具备良好的俄语基础,很快被选中。 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孙家栋被调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成为一名俄语翻译。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久后,孙家栋被选派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作为一个出身普通的学生,这个机会无疑让他大开眼界。 在苏联的日子里,孙家栋勤奋刻苦,以全科满分的成绩连续两年荣登“状元榜”,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全苏联军校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彼时,他心中始终怀有一份强烈的使命感:“我的知识和能力,应该用在报效祖国的航天事业上。” 回国后,尽管学的是飞机发动机技术,但国家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孙家栋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参与导弹研制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东风一号导弹顺利发射,中国的导弹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然而,孙家栋的使命并没有停留在导弹研究上。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任命孙家栋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面对新的挑战,孙家栋再次挑起重担。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65岁的孙家栋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北斗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 孙家栋深知,导航系统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必须实现自主可控。他提出,所有系统必须由中国自主掌握,不能依赖任何外部技术。 在他的带领下,北斗导航系统逐步实现了全球组网,并于2020年顺利开通全球服务。 在担任总设计师的18年中,孙家栋克服了腰肌劳损、耳石症等健康问题,仍然亲自参与每一次关键的发射任务,展现了他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坚定承诺。 2004年,孙家栋已经75岁,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享受晚年生活。然而,当国家启动探月工程时,孙家栋再次被任命为首任总设计师。 面对从地球轨道到38万千米外月球的技术挑战,他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一重任。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终于实现。看到卫星绕月成功的那一刻,孙家栋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背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那一瞬间,所有的辛劳和付出都值得。 孙家栋的人生轨迹,从一碗红烧肉开始,贯穿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多个关键时刻。 从导弹到卫星,再到北斗和探月工程,他始终站在国家需求的前沿,勇于担当,毫不退缩。 他常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份质朴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了风风雨雨,铸就了无数辉煌成就。 93岁生日时,他深情地写下:“我们的理想还在继续。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谁能想到,那碗红烧肉,竟成为了孙家栋与中国航天事业不解之缘的开端。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19-09-19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
鸿史来了
2024-10-02 16:08:30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