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国小伙赵泰来加入英国国籍。他放弃亿万家产,每天在街头收废品,耗时2

鸿史来了 2024-10-04 17:50:24

1991年,中国小伙赵泰来加入英国国籍。他放弃亿万家产,每天在街头收废品,耗时20余年,终于把价值10亿的60000余件文物护送回国。

赵泰来站在英国街头,寒风刺骨,他搓了搓手,继续将废纸箱堆进他那辆早已破旧的货车。谁能想到,这个在英国街头捡拾废品的中年男子,曾经是亿万富翁?

更没人知道,在这看似不起眼的货车底部,藏着价值连城的中国古董文物。20年,他默默忍耐,用平凡的外表掩盖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文物回归行动。

赵泰来早在20年前就埋下了伏笔。1991年,他毅然决然放弃中国国籍,加入了英国。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他想远离家乡,或者追求在异国他乡的富裕生活。

相反,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使命——把被掠夺的中国文物带回祖国。

赵泰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而他的家族并非普通的豪门。他的曾外祖父伍廷芳,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官,曾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目睹了大量中国文物被掠夺并流散到国外。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伍廷芳的心。从那时起,他开始秘密购回这些文物,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将它们收集起来。

这个使命传到了赵泰来的姨妈手中,她接过了伍廷芳的旗帜,继续收购文物,守护家族的宝藏。然而,直到她去世,这些文物仍未能安全回到中国。临终前,她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赵泰来。

“泰来啊,带它们回去……带它们回祖国……”这是赵泰来最后一次见到姨妈时,她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带着这份沉重的责任,赵泰来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1991年,赵泰来决定放弃亿万家产,加入英国国籍。他知道,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长期待在英国。他购买了一片庄园,隐藏着家族几代人收集的珍贵文物。但如何将这些文物安全运回中国,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赵泰来深知,公开将这些文物运送回国无疑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可能遭到各方阻挠。他灵机一动,决定通过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假扮成街头的废品收购者,将文物一点点运出。

每天早上,赵泰来都会装扮成普通的工人,开着那辆破旧的货车在街头晃荡。纸箱、塑料瓶、废铁——这些是他给外人展示的“伪装”。而在这些废品的下面,则是用厚重布料包裹、精心保护的文物。

“这个方法很聪明。”赵泰来曾对一位朋友坦言,“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捡废品的穷人正在运输价值连城的宝贝。”

运输文物并非一帆风顺。赵泰来不得不面对英国严格的海关检查,他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如何通过审查。他决定采用“真假混搭”的策略,每次运送少量真的文物,混合一些赝品。如此一来,文物分批次离开英国,避免了海关的注意。

从1991年开始,赵泰来的日子变得单调而充满压力。每一天,他都要像真正的废品收购者一样,早出晚归。他尽量避免和家人联系,不是不想,而是害怕暴露自己身份,给家族带来风险。

他的朋友们渐渐不再联系他,曾经在中国的事业伙伴也对他心生疑惑。许多人认为赵泰来已经远离了过去的豪门生活,沉沦在英国的平凡日常中。只有赵泰来自己知道,每一日的辛苦劳作,都是在为这个伟大的任务做准备。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赵泰来回忆道,“但想到姨妈的遗愿,还有几代人的努力,我就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为了保证这些文物的安全,他很少离开英国,甚至不敢与外界多有接触,生怕暴露了自己的计划。20年,他就这样在默默中度过。

这段时间里,他放弃了所有个人的生活追求,只为了一个目标——文物回归。

2011年,赵泰来的任务终于接近尾声。那一年,最后一批文物通过他的废品车运出英国,安全抵达中国。当这些文物被完整送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时,赵泰来才真正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落地。

这一天,他站在博物馆门前,望着那些被妥善保存的古董,感慨万千。

他将自己数十年来的心血,毫无保留地捐赠给了国家。这些文物,包括古代字画、佛像雕塑、玉器瓷器等,象征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这些东西,终于回家了。”赵泰来轻声自语,眼里满是欣慰与解脱。

0 阅读:66
鸿史来了

鸿史来了

军情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