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焊、气割(统称“动火作业”)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艺,但其本质是利用高温火焰或电弧进行金属加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焊渣、火花和热传导,极易引燃周边可燃物,尤其是在存在爆炸性气体、粉尘的环境中,一次小小的动火作业就足以引发灾难性的爆炸事故。因此,掌握和执行严格的防爆技术措施,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 核心风险:为什么电焊(割)是“引爆源”?在爆炸性环境中,电焊(割)作业主要构成三大点火源:
高温与明火: 焊接电弧中心温度可达6000℃以上,气割火焰温度也超过3000℃,远超大多数可燃气体、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
火花与焊渣: 作业时四处飞溅的熔融金属颗粒(焊渣),温度极高,喷射距离远,是引燃远处可燃物的重要隐患。
热传导: 焊割使工件及其邻近金属温度急剧升高,若附近有易燃易爆物质或设备薄弱环节,可能通过热传导引发燃烧或爆炸。
二、 防爆技术措施体系:作业前、中、后的全方位管控防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 “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严密控制、作业后持续监护” 的原则。
第一阶段:作业前——清除隐患,创造安全条件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目的是在动火前将爆炸风险降为零。
彻底清理作业现场
清除所有易燃可燃物品,如油品、木材、纸张、棉纱等。
对于无法移走的设备、管道、地沟等,必须采用有效的防火隔挡措施,如覆盖防火毯、喷洒湿沙、设置防火墙等。
原则: 动火点周围10米以内(在爆炸性环境区域,应根据危险区域等级扩大范围)必须为绝对安全区。
措施:
置换、清洗和可靠隔离
彻底排空内部物料。
采用蒸汽、惰性气体(如氮气)或热水进行清洗、置换。
委托专业人员进行气体检测,确认内部可燃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20%(或符合相关安全规程规定值)。
隔离: 对与动火设备相连的所有管道、阀门必须采取硬隔离措施,如盲板抽堵。仅关闭阀门是不可靠的,存在内漏风险。
清洗、置换: 对于盛装过易燃易爆介质(油品、气体、溶剂)的设备、管道,必须:
强制通风与气体监测
通风: 在有限空间(如储罐、舱室)内作业,必须进行强制通风,稀释并排出可能积聚的可燃气体。
监测: 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必须全程使用防爆型可燃气体检测仪对作业区域、上下左右空间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报警,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
这是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未经审批,严禁动火。
许可证必须明确动火级别、地点、时间、安全措施、监护人、分析结果、审批人等。所有相关人员必须现场确认签字。
第二阶段:作业中——规范操作,严防意外
设备与工装的防爆要求
乙炔、氧气瓶必须设有防回火装置。
气瓶阀门、胶管、接头严禁沾染油脂。
乙炔瓶严禁卧放,氧气瓶与乙炔瓶间距不应小于5米,与动火点距离不小于10米。
胶管应完好无损,无老化开裂,避免被焊渣烫坏。
电焊机: 在爆炸危险区域,电焊机本身应尽可能放置在安全区。其接线端应防护完好,防止短路打火。
气瓶管理:
个人防护与应急准备
焊工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面罩、阻燃防护服、绝缘手套等。
现场必须配备足够、有效且适用于电气和易燃液体火灾的消防器材,如干粉灭火器、消防沙、灭火毯等。
监护人必须到位,职责明确,熟悉作业内容、应急措施,不得擅离职守。
第三阶段:作业后——彻底检查,防止复燃
清理现场,消除火种
作业结束后,必须彻底熄灭所有火种,收拾好工具和设备。
仔细检查现场,用水或灭火器浇灭可能存在的隐蔽火源(如保温层内的焊渣)。
持续监护
对焊接过的高温部件和可能受热传导影响的区域,需监护至少30分钟至1小时,确认无阴燃、无温度异常后,监护人员方可离开。
关闭动火证
确认现场安全无虞后,方可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的关闭手续。
三、 在爆炸性环境中的特殊要求在化工、石油等明确的爆炸危险区域(1区、2区),除上述措施外,还需:
升级管控: 动火作业许可证必须提高审批等级,通常需要由厂级安全管理部门审批。
环境气体分析: 不仅要对设备内部,还要对作业环境大气进行可燃气体分析,确保整个作业环境安全。
防爆工具: 尽可能使用防爆工具(如铜制工具)进行敲击、紧固等辅助作业,防止产生机械火花。
应急预案: 必须有详尽的、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熟知。
结论电焊(割)作业的防爆安全,绝非单一技术问题,而是一套严谨的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管理者到操作工、监护人,每一个人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每一个安全步骤。每一次成功的动火作业,都是对专业、责任和纪律的完美诠释。在爆炸的悬崖边上作业,唯有敬畏规则、科学施策,方能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