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2年起,为建设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

牧童的娱论 2024-10-05 08:40:08

从1922年起,为建设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中一次就募得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参考资料:燕京大学:一所几乎被忘却的世界一流名校——青塔;燕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中国网) 司徒雷登,1876年出生于中国杭州的一个美国基督教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司徒传教士于1868年从美国来到中国杭州,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杭州建立了一座教堂,并致力于传播基督教教义和改善当地的教育状况。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社区,司徒传教士不仅注重传教,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帮助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他的母亲则于1874年来到中国,她不仅带来了对中国的深厚感情,还在杭州创办了中国第二所女子学校。 这所学校旨在提升当地女子的教育水平,为她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母亲自任校长,她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她的努力也得到了社区的高度认可。这所学校成为许多中国女孩走向知识和独立的重要平台。 司徒雷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了基督教的教义和教育理念。他的家庭不仅重视宗教信仰,还将教育视为改变社会的关键。他在杭州度过了童年。 幼年的司徒雷登在杭州的胡家桥附近的街道上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他对杭州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尤其喜欢西湖的美景。 湖边的垂柳和偶尔飞过的白鸽,总让他流连忘返。每当放学后,他就和小伙伴们在西湖边玩耍,或者去老街的小吃摊尝试各种美味的中国传统小吃。 他最喜欢的便是杭州的东坡肉和龙井茶,这些美食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司徒雷登的中文水平非常出色,尤其擅长杭州方言。他与当地的孩子们交谈时,总能用地道的方言与他们打成一片。 这不仅让他在玩耍时更受欢迎,也让他逐渐融入了杭州的生活。通过与当地人交流,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母亲创办的女子学校也成为了司徒雷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虽然他主要是以学生的身份在学校活动,但他时常帮助母亲处理一些行政事务,并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 母亲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也深深感染了他,让他对知识和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段时光中,司徒雷登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他不仅爱上了杭州的风景和美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8年,司徒雷登决定从美国迁居到南京,继续扩展他在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事业。 此时的中国正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司徒雷登感受到中国教育的迫切需求,并决心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在经历了几年的适应和了解后,他发现了一个亟需帮助的教育机构:两所面临倒闭的学校。 1919年初,司徒雷登果断地接手了两所濒临破产的学校,决心重组并创建一所新的教育机构——燕京大学。 这两所学校的财务状况堪忧,设施破旧,校舍仅是旧盔甲厂的简陋建筑。重组后的燕京大学位于北京东城的这一片废旧工业区,初创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 燕京大学的初期学生人数仅有94人,几乎所有运营资金都依赖于奖学金和有限的捐赠。 校内条件极其简陋,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教学楼破旧不堪,连最基本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设施都无法满足学术需求。 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的学者,他们的工资无法及时发放。 面对这些困境,司徒雷登不仅要解决经济上的难题,还要激励师生们的信心。 起初,许多人认为司徒雷登的决定过于冒险,甚至有不少朋友劝他放弃这个几乎注定失败的项目。 他们认为,接手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学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司徒雷登却充满信心,他坚信教育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影响。 为了筹集资金,司徒雷登不惜亲自在15年内多次往返美国,共计10次,为燕京大学筹集资金。 每一次回到美国,司徒雷登不仅是为了筹款,更是为了争取各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些募捐活动中,他不仅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还亲自向社会各界阐述燕京大学的愿景和目标。 其中的一次募捐活动尤其引人注目,司徒雷登成功募得了150万美元,这笔资金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为燕京大学的持续运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笔款项不仅帮助学校改善了设施和教学条件,也使得燕京大学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和学生。 司徒雷登的努力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燕京大学,更在精神和理念上给予了学校深刻的影响。#说TA##历史##正能量#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滟滟

滟滟

4
2024-10-05 09:23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了人家的饭的那些人、有许多人变都了心!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