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曾经出现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上的核弹科学家魏世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研,献给了祖国,他是国内顶尖科学家,为祖国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可谁又能想到,83岁的他,面临的是.... 一位核武专家,晚年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是荣誉加身,生活优渥,儿孙满堂?还是隐居安养,颐享晚年?但83岁的魏世杰,核武科学家,这位曾为祖国默默奉献26年的功勋人物,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魏世杰一生的付出,带来了无数“光辉的成果”,但他的“家”却在命运的捉弄下,失去了本该有的宁静。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他不得不为家人牺牲,而身为核武专家的他,选择了坚守与承受,始终微笑面对现实。 1964年,23岁的魏世杰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本可以在家乡当一名物理教师,过安定生活。但那时,中国的核事业正处在关键期。 面对美苏封锁,中央一声令下,号召青年科学家投身核武器事业。魏世杰心潮澎湃,接受国家的委派,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那辆驶向青海的火车。 青海221基地,国家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位于高原腹地,那里气候寒冷,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里,每天迎接他们的是满嘴的沙子、恶劣的天气,甚至风雪中步履维艰。 魏世杰每天和队友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食不果腹,常常一连工作数十小时。这种环境,你能想象吗?他们却坚持了下来,只因心中的信念无比坚定。 作为“炸药组”中的一员,魏世杰所负责的工作危险至极。核武器需要高能炸药,这些炸药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有一次炸药从压机上掉落,瞬间引发爆炸,魏世杰四位同事就这样瞬间牺牲,遗体四分五裂,甚至连骨头都难以拼凑。年轻的魏世杰目睹这一切,心头满是震撼,但他没有退缩,深知这是为了国家和未来的无声付出。 一切辛苦终于迎来回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个消息,魏世杰和同事们也只能从广播中得知。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眼里闪现,虽然不能庆祝,心中那种骄傲却始终流露在他们的脸上。 就这样,魏世杰在青海隐姓埋名地工作了26年。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同为科研人员的陈位英。 两人携手走进婚姻,婚后育有一儿一女。然而,由于工作的保密性,魏世杰每年只能探亲16天。儿女几乎不认得这个默默付出、长期缺席的父亲。 多年后,魏世杰回到青岛,想要与家人团聚,弥补那些缺席的日子。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愿给他安稳的生活。魏世杰渐渐发现,年幼的儿子言行异常。 带孩子就医后,医生告诉他,孩子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智力水平永远停留在六七岁。这对曾亲历生死的魏世杰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但他依旧坚强,只想着尽一切可能帮助孩子自立。 没过几年,魏世杰的女儿在大学期间精神状况出现问题,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幻听、幻视,时而暴躁、时而低迷,日夜折磨着她,也让魏世杰心痛不已。 然而,女儿的疾病并不是最后一击,长年忧心劳神之下,妻子陈位英的精神也崩溃了,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魏世杰面对的不再只是国家的需要,而是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身为父亲与丈夫的责任从未让他退缩。 魏世杰清楚地明白,83岁年纪的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他不敢倒下。每天清晨五点,他准时起床,准备药物、早餐,照顾好儿子的生活起居。 他为智力受损的儿子制定了生活守则,细致到倒垃圾、拖地、洗澡,每一个要求都标得清清楚楚,并通过扣零花钱激励孩子自立。 女儿则更需耐心,时常因幻听而难以入眠。一次半夜,女儿突然叫住他,指着地板上那根头发,说只有捡起来她才能安心入睡。魏世杰不忍苛责,只是默默将头发捡走,安慰她好好休息。 他还记得有一次女儿留下一张纸条:”爸爸妈妈是最好的爸爸妈妈,下辈子再报答你们吧。”魏世杰的心里五味杂陈,他不需要任何报答,他只想守着这一家人。 在这样的压力中,魏世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写作。他写下了《禁地青春》《原子小演义》等书籍,以笔记录那些难忘的岁月与坚守的信念。 每天两个小时的写作时间,成为他一天中难得的放松时光。在他笔下,他会幻想全家人健康,过上宁静生活,文字成了他支撑下去的精神寄托。 生活从未善待这位老人,但他对待生活却始终乐观。他常说,“人生就像硬币,有两面,一面苦难,一面美好,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看见晴天。”在他心中,那些苦难和磨砺,反而成为他内心的力量源泉。 每当想起年轻时在戈壁滩工作时的艰辛岁月,魏世杰仿佛就又回到了那个风雪肆虐的青海基地,心中重新燃起了勇气。正如他自己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是曾经出现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上的核弹科学家魏世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研,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0-28 15:36:17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