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座占地54公顷的庞大墓园(马尼拉北墓园)长眠着至少一百万菲律宾逝者,也成为约6000名菲律宾人的居所,他们在墓碑与陵墓间搭建棚屋,以守墓换居住权。
据法新社证实,36岁的莱利亚·库埃塔拉便是其中一员,她在2008年因为家庭矛盾被迫离开马尼拉郊区的家。走投无路之下,她在公墓内两座凸起的墓碑上搭建了木质棚屋,与伴侣和两个孩子在此定居。


这间狭小的棚屋里,泡沫床垫、电视、相框与货架挤得满满当当,门口的天使雕像立在一座婴儿墓穴上,而这处逝者安息之地,同时也是全家日常用餐的餐桌。
库埃塔拉的生计全靠墓园访客支撑,她每月售卖糖果、饮料和饼干,收入约3000比索(合51美元)。
每年11月1日至2日的诸圣节与万灵节,是她最关键的收入窗口期,因为数百万菲律宾人会返乡祭拜亲人,她和伴侣因常年照料30座墓碑,节日期间每座能获得1700比索酬劳。

但即便如此,高涨的物价仍让生活捉襟见肘。
库埃塔拉表示:“想改善居住条件太难了,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一直涨。”
墓地里的代际传承51岁的普丽西拉·布安是公墓里的“第三代居民”,她生于墓园,在墓碑间养大了孩子。
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一座陵墓中,两个墓穴作为床铺,剩余空间被改造成带沙发、柜子和电器的客厅,她靠着陵墓的格栅窗户售卖零食补贴家用。

对布安而言,最大的恐惧是突如其来的拆迁通知。
她透露:“只要听说要拆,我们就赶紧把电器藏到其他陵墓里,把家当挪走。因部分访客投诉,这样的拆迁每年至少会发生一次,而没钱买房的现实,让我无法离开这里。”
据卡帕蒂兰-考恩拉兰基金会的维森特·埃利弗介绍,墓园定居者的数量正持续增长。
埃利弗说:“最初只有守墓人和他们的家人住在这里,但后来他们的子女结婚生子,孙辈也陆续扎根,定居者群体就这样不断扩大。”

这些定居者大多与墓主人达成默契:以长期打扫、照料墓碑和陵墓为代价,换取搭建棚屋或入住陵墓的许可。他们私接公墓的电力线路供电,从附近水井购买生活用水,每加仑水售价3比索,在简陋条件下拼凑出基本的生活所需。
马尼拉北公墓主任丹尼尔·谭明确表示,这种居住模式并非长久之计。
他解释:“公墓是逝者安息的地方,并非活人的居所,按规定本不允许定居。允许部分人留下是为了让他们维护陵墓,我们仅对这部分人进行规范管理。”

丹尼尔同时提到,马尼拉正尝试为这些定居者寻找永久住所,但未透露具体的规划与时间表。
住房危机对墓园里的定居者而言,这里从不是理想的家园。
库埃塔拉11岁的儿子因“家住公墓”在学校遭受霸凌,6岁的女儿则总爱画房子,那些色彩鲜艳的画作贴满了棚屋的墙壁。

库埃塔拉望着墓园里林立的墓碑说:“谁不想住到外面去?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有一间真正的房子,但这太难了。”
这场特殊的“栖居困境”,根源是马尼拉的住房危机。
据一位前菲律宾国会议员今年估算,马尼拉大都会区已有300万人缺乏充足住房;联合国2023年发布的报告更预测,到2040年,整个菲律宾群岛可能有多达2200万人面临同样的住房困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