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不务正业”。 96秒,挽救2300多名师生,叶校长这份执着,深刻又质朴,平凡又伟大。 叶志平校长身形消瘦,总是一身朴素的灰蓝色衣服,脸上带着一副乡间老实人的憨厚模样。但全校师生都知道,叶校长是个“倔”人。 在他眼里,校长的职责不仅是提升升学率,更是守住每个学生的生命安全。 早在2005年,桑枣中学,每学期都有那么一两天,学生们会听到急促的哨声,跟着老师们排成队,从教室跑到操场。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刚开始是一场有趣的“课间活动”。有的孩子嬉笑着,有的还边跑边说,“老师,今天晚饭吃啥呀?” 演练本该简单轻松,但叶志平却总是板着脸,站在操场的角落,目光扫视着整队学生,偶尔还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细节。 许多家长起初疑惑:“校长,年年这么搞,我们孩子的成绩怎么办?” 一些老师也暗暗抱怨:“其他学校都拼命抓教学成绩,我们却跑来跑去的,怎么看都不像个重点学校。” 但叶志平总在校会上反复强调:“成绩可以补,生命补不了。灾难不会挑时间发生,它需要我们平时准备。”有人暗地里说他“偏执”,甚至“瞎折腾”,但他却顶住所有质疑,咬牙继续推行自己的计划。 不仅如此,叶志平还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建筑安全。 桑枣中学的教学楼已有些年头,每到雨天,墙壁上总是渗出点点水渍。叶志平很清楚,这些年久失修的建筑在灾难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但申请资金时,上级部门曾多次驳回,说是“资金有限,先保重点区域”,甚至有人暗示,“乡镇学校别搞得太精致,过得去就行了。” “不务正业”,这是当时大多人对叶志平的成见。 但叶志平却不甘心,他一次次提交申请,还亲自找专家来学校勘察情况,自己掏钱请施工队抢修最危险的部分。即便后来资金下来了,他仍然寸步不离地监督加固工程,生怕施工质量有一点问题。 这些“琐碎”努力在平时或许难以显现成效,但灾难来临时,却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的震感刚传到桑枣中学,教学楼在剧烈的摇晃中发出沉闷的声响,屋顶的吊扇摇摆不定,玻璃窗在震动中哗啦碎裂。 全校师生立刻启动早已烂熟于心的逃生程序,学生们双手护头,沿着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往操场撤离。此时,没有人哭喊,老师们在队伍后方一边指挥一边检查。 整个过程,仅仅96秒,全校31个班,2300多名师生已经站在了安全的空地上,零伤亡。 后来有专家表示,教学楼的建筑多亏了叶志平坚持的加固工程,否则,在强震下可能瞬间坍塌。那些早年的疏散演练,也成为师生在慌乱中迅速反应的关键。 遗憾的是,2011年,叶志平因病去世,年仅57岁,这位校长最终还是没能陪伴他的学生们走得更远。 那年夏天,全校师生都赶来为叶校长送别,曾经质疑的家长泪流满面地说:“是叶校长救了我们的孩子啊!” 叶志平离开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再普通的校长,再普通的一所学校,只要有足够的坚持与责任,就能在生死之间书写奇迹。 桑枣中学的操场上,学生们依旧奔跑着,而那急促的哨声,似乎仍在空气中回响。 【信息来源:长江网2015-06-16《我们需要向“未雨绸缪者”致敬》】
“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
周律鸣不评
2024-11-25 10:38:3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