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大天才”许晨阳,弃美回国,任教6年后,再次返回美国。面对外界的质

周律鸣不评 2024-11-29 11:35:31

2018年,“北大天才”许晨阳,弃美回国,任教6年后,再次返回美国。面对外界的质疑,他依旧我行我素。最终,离开前留下的三句话,揭示了我国人才流失的现状。 许晨阳任教6年后,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想要在国内的教育行业有所建树,难如登天!   许晨阳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美的学术氛围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美国,他和一些同道可以专心钻研,为了自己的课题夜以继日,就连校方也会给予大力支持:一切其他事宜要为研究“让路”。   但在国内,许晨阳首次感觉到了:原来搞学术研究是痛苦的。   旨因为,国内的学术氛围功利心太重,不和级别高的学者处理好关系,在学校里基本是举步维艰,何谈研究;再者,每当年轻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或是质疑一些观点时,便会遭到冷眼以待,事后更是无情打压。   学术领域中,他们的权威不容挑衅。   许晨阳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在美国,本想回国报效,却每每被一张无形的大网所覆盖,许晨阳不能适应,更无力挣脱,其痛苦可想而知。   许晨阳自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道路上更是火花带闪电、高歌猛进,在高考时就已经获得保送北大的资格。   在抽象的数学领域中,许晨阳在学校一直是一骑绝尘,因此受到老师推荐赴美深造,最后攻读了麻省的数学博士学位。   赴美期间,通过数篇观点独到的论文,使得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更是美国一流大学争相拉拢的对象。   许晨阳博士毕业后,经过母校北大的邀请,毅然回国执教。   在6年的执教生涯中,无数学生对这位“天才老师”崇拜不已,而通过潜心教习,大批大批数学人才被挖掘、被培养。   可以说,许晨阳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学术研究上是痛苦的。   2018年,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挣扎后,许晨阳辞别了北大,前往美国麻省任教。当消息曝出之后,社会上、网络上,无数人对他口诛笔伐,冷言如剑、冷语如刀,滔天而来。   面对非议,许晨阳并未理会,反而留下了三句话:   其一,论资排辈太盛,青年人才易埋没;其二,学术科研,升级的手段罢了;其三,论文造假,学术造假太盛。   诚然,许晨阳的三句话或许以偏概全,却直刺教育行业的弊病。   屠呦呦我们都知道,发现青蒿素功不可没,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但在国内,当她去申请院士的时候,却被因为没有“著作等身”的“研究”、数次被卡在了门外。   许晨阳的话虽然刺耳,却也揭示了海外人才不愿归国报效的真相,教育行业该好好整顿整顿了,莫要让海外人才有家难回、有国难回。   中国人才报效他国是国际上最大的笑话,莫再发生了。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0 阅读:0
周律鸣不评

周律鸣不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