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博物馆的谭卫道1869年前往昆仑山暂住大川河和邓池沟头道坪穆坪天使报喜神学院的日记(1869年6月9日) 谭卫道在大川河收到新上任法国驻上海的代理领事(法国适应协会)达布里先生的信 1869年6 月 9 日 - 白天阴天;傍晚有雨。气压计(7 小时): 583 毫米。捕获了几只新昆虫和蝴蝶。收到北京和上海来信: 达布里先生,新上任法国驻上海的代理领事,向我索要大川河还有邓池沟这些地区的丙穴鱼和雅鱼还有哲罗鲑,但他知道我在巴黎博物馆工作,我无法满足他的全部要求。 1867年(同治六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川东教区传教士梵索(Jacques-Pierre Francois Vincot或作Père Vincot),提供一株大黄给法国驻汉口领事达布里·德·蒂埃桑特(Claude. 关于P.Dabry de Thiersant的信息,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P.Dabry de Thiersant是一位与鱼类学有关的人物,他与Sauvage合作描述了一些鱼类物种。以下是具体的例子: 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这是一种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鲤形目、花鳅亚科的动物。它由Sauvage和Dabry de Thiersant在1874年描述3。 Coreius guichenoti:这是一种生活在长江上游的鱼类,研究发现大坝对其下游移动有影响。该物种同样是由Sauvage和Dabry de Thiersant在1874年描述的2。 此外,Dabry de Thiersant还参与了其他鱼类的描述工作,例如与Chen和Shao合作描述了细斑吻虾虎鱼(Rhinogobius delicatus),以及与Kottelat合作描述了线纹吻虾虎鱼(Rhinogobius lineatus)等4。 除了鱼类学方面的贡献,Dabry de Thiersant还涉及到了文化交流领域。例如,他在1877年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是根据中国传统孝道出版的,并配有二十五幅精美的木刻画1。 综上所述,P.Dabry de Thiersant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不仅在鱼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还在文化交流方面有所涉猎。 至 18 世纪,世界著名博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还鼓励学生彼得·奥斯贝克带着科学眼光去中国考察自然世界,为其编写 《植物种志》 在世界范围收集植物的信息。奥斯贝克自瑞典哥德堡启程时说:“我非常渴望了解中国药草的知识,以及各种草药所对应的疾病信息,……我希望征询那些能在这方面给予我指导的人,并获得一定答案。” 另一种从东方大量进口的药材是大黄。第一位进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发现麝香和大黄最初由西方引进,现在由中国高价返销至欧洲,获取巨额利润,“在这里买一镑大黄只要一角钱,而在欧洲却要花六、七倍之多的金块. 17世纪欧洲人都将这种树根称为“中国”,当作治疗梅毒的良药。“中国木”究竟是何种草药?卜弥格在《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给出了答案:茯苓(FoLim) 1723年,法国传教士巴多明(Domonique Parrenin)在与巴黎科学院的通信中介绍了三七、当归、人参、冬虫夏草、大黄,并寄回了制作阿胶的原料,以供医生和博物学家研究,法国博物学家安托尼·杰西(Antoine de Jussieu)和本纳德·杰西(Bernard de Jussieu)通过实验方法检测巴多明的药物。 耶稣传教士白晋说他的同僚刘应心无旁骛地翻译、解释了数百种中国草药的特性,甚至有传教士将制作的麝香寄回欧洲。这些来自东方的信息和知识大大地丰富了欧洲的博物学研究。但卜弥格认为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的药物学知识用处不大。“因为大部分称作成药的草,不为欧洲人所知,也没有在那里生长,也无法运到欧洲;对欧洲医生来说,这些经过干燥处理的根和草在欧洲难以找到相似的对应原材料;而药商还要对草和树根进行醋泡酒浸的处. 西文中最早有记录的本草作品是在李明书信中的《救荒本草》,该书类似西方的《植物志》,介绍地方性植物及其食用知识。1735年,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法文版的《本草纲目》(节录《本草纲目》即中国本草学或中国医用博物学)(Extrait du Pen Tsau CangMouc’est-a-dire de l’Herbier Chinois,ou histoire naturelle de la Chine,pourl’usage de m edecine)(图3),
法国巴黎博物馆的谭卫道1869年前往昆仑山暂住大川河和邓池沟头道坪穆坪天使报喜神
书竹随心过去
2024-12-12 09:22: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