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采风 那年,农历正月初九,距离“七九”还有两天。我背着相机

旭泰看事 2025-02-06 16:49:22

沂蒙山区采风 那年,农历正月初九,距离“七九”还有两天。我背着相机和画板,裹紧防寒衣,独自踏上了沂蒙山区的采风之路。此时的沂蒙山区,本该是春意萌动的时节,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被北风撕扯得凛冽如冬。 一 北风割面:倒春寒的“见面礼 清晨的沂蒙山,寒风呼啸,卷起枯枝残叶,扑打在脸上如小刀割肉般生疼。天气预报显示,这场冷空气比往年提前了近半月,正是民间所谓“大寒不寒,年后倒春寒”的应验。山间雾气凝结成霜,覆在裸露的岩石与松针上,银白与苍翠交织,仿佛时间被冻结在冬春的夹缝中。 山脚下的老农告诉我,这样的天气对刚抽芽的果树是场灾难,村里人正忙着用草帘覆盖枝头,防止冻害。我按了按冻僵的手指,想起背包里备好的暖贴——这是出发前查阅防寒攻略时学到的经验。 二、山巅独舞:寒风中的人与自然 行至天蒙顶,风势更烈。忽然,远处一抹红影闯入镜头:一位身着素衣的少女,正迎着北风起舞。她的衣袖翻飞,与呼啸的风声合奏,竟是《沂蒙颂》的旋律。这一幕,恍若网页中描述的跨年景象重现——半年前,一群学生曾在此以舞致敬沂蒙红嫂的峥嵘岁月。 少女的舞步略显踉跄,却透着倔强。她告诉我,这是为了拍摄一段关于“倒春寒中的生命力”的短片。寒风中,她的坚持与老农护树的背影重叠,成为蒙山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三、光影寻迹:冻土下的春意 采风的主题本是“沂蒙四季”,原计划捕捉早春的嫩绿与山花,却被倒春寒打乱节奏。然而,冷峻的天气反而让镜头下的蒙山呈现出另一种张力:冰霜包裹的枯枝如水墨勾勒,岩缝中挣扎探头的野草倔强如铁,偶有山雀掠过,翅膀扇动冰晶簌簌落下。 在龟蒙景区,我偶遇几位参加“沂蒙四季”摄影大赛的同行。他们架起三脚架,等待云雾散开的瞬间,记录山脊的轮廓。一位老者感慨:“倒春寒虽苦,却让光影有了刀刻般的质感。” 四、红嫂故里:暖意从历史深处涌来 傍晚,我躲进山腰一处农家院。主人端来热腾腾的羊肉汤,说是按大寒习俗炖的温补食物。火炕上,老人讲述着沂蒙红嫂的故事:战时她们用乳汁救伤员,用肩膀扛起补给线。窗外北风呜咽,屋内炉火噼啪,历史的热血与现实的寒冷在此碰撞。 老人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当年红嫂们挨的冻,比这倒春寒狠多了。可人心要是暖的,啥冷都能扛过去。” 五、归途所思:寒冷与热土的辩证法 下山时,风势渐弱,云层裂开一道缝隙,夕阳为霜染的山林镀上金边。我忽然明白,倒春寒并非全然残酷——它让生命学会蛰伏与等待,让镜头捕捉到季节更迭的戏剧性,更让人在寒冷中触摸到沂蒙山坚韧的脉搏。 回望蒙山,北风仍在呼号,但岩缝中的野草已悄悄挺直了腰杆。或许,这正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隐喻:冷到极致时,暖意自会从土地深处、从历史长河、从人的骨血里涌出,生生不息。 **后记** 此行虽未拍到预期的春色,却收获了一组题为《倒春寒:蒙山的冷与热》的摄影作品。其中那张少女风中独舞的剪影,后来入选了“沂蒙四季”摄影大赛的优秀奖。评审评语写道:“寒冷与热情的对撞,恰是这片土地的灵魂。

0 阅读:0
旭泰看事

旭泰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