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场仗,我们丢了一座城,却赢了整个国运。
这场仗就是武汉会战。
从1937年7·7事变到1938年6月,不到一年时间,上海沦陷,南京失守,太原、徐州相继落入敌手,日军的兵峰直指武汉。
工业,物资,军队,人心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聚集在武汉。
日本人也把宝全都压上了,号称这是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战,只要拿下武汉,就能迫使蒋介石投降,进而培养一个傀儡政府,达到间接控制中国的目的。
可他们忘了,中国人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东西——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
他们想快,我们就慢。
他们想速战速决,我们便以山河做棋盘,以血肉换时间,将他们拖入战争泥潭,拖入中国的崇山峻岭。
一场战役的胜负,从来不看一城一地的得失,武汉会战,就是用一座城市暂时后退换来了整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战略转折。
一座城池可以失去,但只要民族不屈,国运就不会倒下!
按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一件事之前,要有计划。
尤其是做大事之前,必须要有计划。
比如,希特勒在挑起苏德战争之前,就划过一条“A·A线,”希特勒打到“A·A线,”就不打了。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有没有制定过一个具体的战略计划呢?
正常来说,换做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侵略一个大国,必须要制定详细的战略计划。
日本偏偏不正常?
这就是日本这个国家的神奇之处,它在侵华战争之前,没有制定详细的战略计划。
他们先是占领东北三省,抢资源,扩充军备!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人天真的以为,通过一场局部战争,展现出日本强大的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就能迫使中国投降。
所以,日本发动了淞沪会战,几乎以摧古拉朽之势,打败中国军队,极大的彰显了日军的战斗力。
日本以为淞沪会战后,中国人就会投降。
他们失算了。
接着,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又攻取了南京,并屠杀南京三十万百姓。
南京是当时的中国首都,日本人以为,他们连中国的首都都攻下了,这回,中国总该投降了吧。
结果,中国还是不投降。
既然是这样,日本人决定再搞把大的——武汉会战。
当时,日本的高官中出现两种声音。
乐观派认为:只要拿下武汉,就一定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
实干派认为:拿下武汉,并不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不过,拿下武汉方便轰炸重庆,进一步压缩蒋介石政府的生存空间,如果再拿下重庆,就能让蒋介石政府退至云南一带,那个时候,蒋介石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只是地方政权。
再者,占领武汉也能使蒋介石政府失去湖广粮仓。
另外,南京失守后,蒋介石虽然将重庆定为首都,实际上,武汉才是当时国内的经济中心。
攻下武汉,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上,都对中国政府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无论是乐观派还是实干派,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必须攻下武汉。
最初,日本进攻武汉的时候,制定了两条进攻路线。
一条沿着淮河线西进,走大别山北麓进取信阳,再由信阳南下攻取武汉,另一条由长江线由东向西进行辅助进攻。
令日军都没想到的是,六月初,蒋介石政府下令,炸毁了花园口大堤,黄河水夺淮入海,淹没了淮河两岸。
滔天黄河水除了迟滞了日本人的进攻,也肆虐了豫皖苏三省。
根据战后统计,花园口决堤共造成几千万百姓流离失所,上千万亩良田被淹没,中国平民的死亡人数高达八十九万。
换来的结果是,淹死日军七千多人,迫使日军改变进攻路线,只能从长江线由东向西进攻,豫皖苏三省上千万亩良田从此化为沼泽地。
花园口决堤事件,一直是豫皖苏三省所有人民心中的痛。
滔天黄河水只是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日军换一条路,还会继续进攻。
用八十九万百姓的命、用数千万人的流离失所换七千多日本军人的命。
这值得吗?
这件事,一直被人诟病,后世众说纷纭。
不过,有一种说法倒是能让人心里感到一些安慰。
一旦日军占领武汉,豫皖苏三省的数千万亩良田也会成为日本的粮仓。
既然我们得不到,日本人也别想得到。
花园口决堤淹没了豫皖苏三省的数千万亩良田,此后,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黄泛区。
直到1945年日本被打败,黄泛区也没有种出粮食,更没有成为日本人的粮仓。
从这个角度看,花园口决堤似乎是“有价值的。”
花园口决堤后,日军只能从长江沿线进攻武汉。
随即,他们调集国内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沿着长江进发,对武汉势在必得。
面对日军的来势汹汹,蒋介石政府调集了足足一百万大军,拉开架势和日军展开决战。
对于这场仗怎么打,有两种说法。
第一:将少部分军队布置在武汉外围,将大部分军队布置在武汉城内,依托武汉城墙阻击日军,若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就退到武汉城内,跟日军展开巷战。
这种战法类似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旦选用这种战法,就相当于在武汉跟日军展开决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