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放出来一种论调,说好融洽的司乘关系,是毁掉整个行业的基石。刚听到这个论调的时候,我被震了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今日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出来大概主要是为了平息现在司机群体怒气的,结果引发了另一批人的不满。

文章是这么说的,一女子打网约车,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碰上了临时封路,但是系统导航没有任何提示。司机只好绕路行驶,乘客怕平台会责罚司机,费心向平台客服说空白,是因为修路,不是司机故意的。
这位司机知道乘客默默为他做了这些,握方向盘的手都颤抖了一下。这让司机连日的辛苦一扫而空,这世界上有一种温暖,叫“我懂你的不容易”。
还有乘客打车,司机到的时候,乘客在吃饭,然后下来的时候给司机带了一份快餐的。有碰到司机在等红绿灯的时候草草啃两口干面包对付一顿饭,在付车费之外,额外多付一百块,让司机去吃碗热乎面。也有体谅司机辛苦,让对方可以停车靠路边休息一下的。

有人说,这个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缝缝补补。这些好心人,就是这个世界的裁缝匠。
然而这极度和谐的场面,却混进来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比如说这种温暖是作假的,再比如说乘客的好意是司机进步的阻碍。
这些离谱的言论,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推卸了网约车平台在维护司乘关系里的责任。现在的网约车行业,快跟服务业挂钩了,要求司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求司机要服务态度好,主动下车帮忙拿行李,上车后还得要求主动问候。这是打车么?这是当皇帝来了。
所以类似的暖心案例,都会对以后平台的压榨不利,不光点名了网约车平台的失职,也团结了司机和乘客,让这两个本来就应该能团结到一起的群体,共同对抗平台的不合理性。现在已经有苗头了,不少乘客在社交媒体上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自己付的钱,跟司机收到的钱,完全对不上数?

讲真,出行行业大换血的那一天,距离不远了。目前两方受众群体都发现了不对劲,对于这些有认知的受众来说,平台别想演绎之前网约车大战的情景。
现在顺风车也快步网约车的后尘了,哈啰顺风车、嘀嗒出行、一喂顺风车等几家平台都在激烈竞争,价格战越打越热闹,这么下去,顺风车有网约车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