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资里藏着个反常识的真相:当你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大赚”时,账户往往在亏;可当你把“怎么不亏”刻在心上,盈利反而像春天的藤蔓,悄悄爬满枝头。 2. 现金流是投资世界的“硬通货”。盯住三个问题就够了:一块钱能买到多少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这水流会不会断,能不能自己涨?最后,管理层愿意分多少给股东?想透了这些,就握住了价值的锚。 3. 人和股票,都逃不过“成为自己”的宿命。你是什么性格,终将活成什么模样;一家公司的基因里藏着它的结局,短期的涨跌不过是路上的扬尘。 4. 曾以为成长是投资的王炸,后来才懂估值才是底牌。当真正把“先算贵贱,再看快慢”刻进骨子里,突然发现眼前的路宽了——原来这才是通往星辰大海的船票。 5. 别被短期增速的数字晃花眼。企业的价值从不是“今年赚多少”,而是“这辈子能赚多少”。就像衡量一条河,要看它从源头到入海的总水量,而非某一段的流速。 6. 投资场上的高手,从不是靠偶尔打出“爆款收益”封神的。真正的差距在于:别人频繁踩坑时,他能少犯错;别人在错误里挣扎时,他早已带着少亏的本金,等来了下一个机会。 7. 算不出这笔投资最少能赚多少?那其实是没看懂。就像不知道底线在哪,谁敢轻易跨过那道门槛?模糊的正确,远胜过精确的错误。 8. 算回报时,最忌“双重标准”:对A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B却斤斤计较。松紧不一的尺子,只会量出荒谬的结果——把鲜花当杂草拔掉,却把毒草当宝贝供奉。 9. 盯住企业自己能生出来的现金流,就像在市场的狂风里抓住了定盘星。没业绩支撑的下跌,不过是情绪在撒泼,不影响水流的本质;没业绩支撑的上涨,反而让“用一块钱买多少现金流”变贵了。总被短期报价牵着走,要么是对标的没底气,要么是太想赚快钱了。 10. 与其费尽心机挖个股的“隐藏价值”,不如用常识捡“明牌便宜”。那些摆在眼前的价值,只要打个折,就足够让人笑到最后——毕竟,看得见的肉,总比猜得到的骨头靠谱。 11. 真正的投资老手,出手前总会先问自己:这生意会不会哪天突然黄了?就像登山前先检查绳索牢不牢,把“活下去”放在第一位,才有资格谈风景。 12. 我们专挑一尺高的栏杆跨,不碰七尺的。不是没力气,而是知道:稳稳当当跨过100个矮栏,远比摔一次高栏更划算。 13. 投资里的多数麻烦,都源于“坐不住”。市场一波动就想动,别人一热闹就跟风,最后往往在瞎折腾里,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收益折腾没了。安静,有时候比聪明更值钱。 14. 算企业值多少钱,不需要多厉害的眼光,更需要“敢买便宜”的态度。很多时候,价值就明晃晃摆在那,便宜得路人皆知,可总有人视而不见——就像捧着金饭碗要饭,可惜了。 15. 找到真正的好标的,就像找到了丈量世界的尺子。此后遇到的一切机会,都该用它当参照物:不如它的,再热闹也不碰;比得上的,才值得多瞅两眼。机会成本,是投资里最该算清的账。 16. 认准了该做的事,就得扎进去干。别在“想”里耗着,也别在“等”里躺着。投资和人生一样,该出手时的犹豫,往往比做错更让人后悔。 17. 评价一家好企业,看它用多少钱能赚回多少钱(投入产出比);评价一笔好投资,看你花多少钱买到了这些价值(价格与价值差)。企业强不强看本事,投资赚不赚看买价。 18. 历史上每次股票最便宜的时候,身边总有一堆“过不去的坎”:经济不行了,政策要变了,行业要完了……可回头看,那些坎多数成了垫脚石。机会,从来都是在“问题”的阴影里悄悄长出来的。
万万没想到,郎咸平又爆猛料!这次盯上宗庆后的“接班谜题”,说他根本不想让儿子接班
【19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