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表示投降不杀,施特默尔曼却用行动证明了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19 00:37:32

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表示投降不杀,施特默尔曼却用行动证明了德国军人的血性。这位年近60的德国上将,带着钢盔,端着长枪,亲自给士兵断后,用自己的生命为手下部队创造突围条件,最终战死沙场。 威廉·施特默尔曼这个人,出生在1888年的德国拉斯塔特,那地方在巴登地区。他从年轻时就进了军队,1908年加入符腾堡的炮兵团,当了个旗手。接下来几年,他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着怎么操作火炮,计算射击参数啥的。1909年,他就升为中尉,继续在团里干活。一战爆发后,他作为炮兵军官上了西部战线,指挥连队支援步兵作战。那时候战场上炮火密集,他负责调整阵地位置,确保火力覆盖到位。战后,他以上尉身份进了帝国国防军,继续搞炮兵工作。魏玛共和国时期,他慢慢升迁,20年代当参谋,制定炮兵战术手册,负责阵地选择和弹药分配。30年代初,他指挥一个炮兵团,在演习中带兵拖拽重炮过泥地。总之,这家伙是老炮兵出身,对火力运用挺在行。二战开始后,他1940年接管第296步兵师,带队参加法国战役。1942年转岗,1943年底成了第十一军团的头头,负责东线多个师的协调,包括补给和阵地维护。他还因为在斯大林格勒外围的作战表现,得了骑士十字勋章。1944年初,他就是在乌克兰指挥时,陷入了那个大包围圈。这人的一生基本就是军旅生涯,从底层干起,一步步爬到上将,典型的老派军人。 包围圈是怎么形成的呢?1944年1月24日,苏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和第二乌克兰方面军从东南西北两边推进,带坦克军和骑兵部队,直接突破德军防线。到1月28日,他们在兹韦尼戈罗德卡附近合围,把德军第十一军团和第四十二军团困住了。里面有第5党卫军维京装甲师、第72步兵师、第57步兵师、第88步兵师、第389步兵师,还有瓦隆突击旅,总兵力约6万人。他们有坦克、火炮和突击炮,但补给很快就短缺了。德军高层下令坚守,等援军来。曼施坦因那边组织第三装甲军和第四十七装甲军,从2月10日开始解围行动。可苏军四个坦克军死死挡住,加上天气转暖,地面变泥沼,坦克动弹不得。到2月15日,救援部队撑不住了,只能发电报让被围部队自己突围。施特默尔曼收到消息后,召集参谋商量。苏军派代表来劝降,承诺不杀俘虏。他安排了酒席接待,但明确说德军不投降。苏军就加强了攻势。施特默尔曼定下方案:部队分两梯队,第一梯队维京装甲师带头,第72步兵师和B集群辅助打开缺口;第二梯队其他步兵师跟进。断后交给维京师的一个营。他自己决定指挥断后,拒绝空军飞机接他走,让飞机运伤员。2月16日晚23时,行动开始。苏军设了八道防线,用50万兵、火炮、坦克和飞机围歼。德军突破一道道障碍,付出大代价,到17日中午,前锋到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河水深两米多,很多兵不会游泳,工兵搭桥渡河。对岸苏军埋伏,坦克和机枪开火。德军伤亡惨重,但部分人冲过去了。 突围过程中,施特默尔曼的断后部队压力最大。他的指挥车被苏军反坦克炮打中,他倒在高地上,手里还握着K98步枪。周围尸体多,装甲残骸冒烟。他两鬓白,制服上血迹多,胸前勋章还亮着。苏军清理战场时,在高地找到他的遗体。他保持战斗姿势,身后是指挥车残骸。科涅夫命令把遗体抬到战车旁,面向大河,亲自鸣枪安葬,还合葬了那支步枪。后来,他让人用黑色大理石刻十字架,上面写“愿枪声在这里变成化石”。施特默尔曼于2月17日阵亡,战后追授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德军这边,约3.6万人逃出,会合第一装甲师,但留下所有重装备,伤亡3.1万人,包括坦克火炮损失。苏军损失约8万人,也丢了不少装备。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