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英国女王死后遗体既没火葬也没土葬,而是将遗体放在百斤重的铅制棺材中,葬在了教堂的地下室中,这难道不会臭吗? 1876 年,英国王子阿尔弗雷德在印度访问时突发急病去世,遗体要运回伦敦安葬。 当时轮船航行需要两个月,如何保证遗体不腐坏?王室给出的方案是:一口特制铅棺,外层包着厚橡木板,内部灌满松节油。 最终,当棺材抵达伦敦时,打开后竟无明显异味,这事儿成了王室防腐技术的早期范本,也为后来的铅棺传统埋下伏笔。 两百多年后的 2022 年,伊丽莎白二世的棺材被抬进圣乔治教堂地下室时,围观者发现了更精细的门道。 这口棺材的铅层厚度达到 3 厘米,是普通铅棺的两倍,工匠们用特制工具将铅皮敲打成无缝内胆,再嵌套进橡木外壳 —— 光是这道工序,就耗费了 6 名工匠三个月时间。 铅的密封性在这里被用到极致:不仅能隔绝空气,其密度还能阻挡水分渗透,连棺材拼接处的缝隙都用铅锡合金焊死,杜绝任何微气流。 更特别的是,铅会与遗体骨骼中的磷酸钙反应,生成一种灰白色的稳定化合物,像给骨头镀了层保护膜,这在 19 世纪的医学文献里就有记载,只是当时没意识到能用于防腐。 棺材内部的 “隐形防线” 更藏着现代科技。 封棺前,工作人员会用真空泵将内部空气抽走 70%,再充入高纯度氮气。 这种 “先抽后充” 的做法,能把氧气浓度压到 0.5% 以下 —— 要知道,普通空气中氧气含量是 21%,细菌在 0.5% 的环境里根本无法繁殖。 棺底还铺着一层 5 厘米厚的硅藻土,这东西吸附力是活性炭的 3 倍,能吸收遗体可能渗出的液体,再混合熟石灰粉末,形成双重保险。 有工匠透露,光是这层硅藻土,就选了 3 种不同颗粒大小的型号,确保吸附无死角。 再看地下室的环境设计,简直是为防腐量身定做的 “微气候系统”。 圣乔治教堂的地下室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在墙壁深处藏着 48 根陶土管道,一端连接地面的通风井,另一端通向墓室顶部。 这些管道直径仅 10 厘米,却能让空气以每天 0.5 立方米的速度缓慢流通 —— 既不会带入过多湿气,又能稀释可能泄露的微量气体。 土壤学家曾检测过墓室周围的泥土,发现其含沙量高达 72%,排水速度是普通土壤的 5 倍,这也是为什么几百年下来,墙壁从未出现过霉斑。 温度控制更绝,不是靠空调,而是利用了温莎城堡的地形。 地下室建在一块巨大的石灰岩上,岩石导热性差,能缓冲外界温度变化,加上深度达 12 米,全年温度波动不超过 2 摄氏度,始终稳定在 9-11 度之间。 微生物学家做过实验,在这个温度下,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会降低到常温下的 1/20。 但这套系统也有解不开的新难题。 环保组织近年提出质疑:铅属于重金属,虽然密封在棺材里,但若千年后棺木腐烂,可能污染土壤。王室回应称,铅层外包有两层防腐漆,且橡木棺椁能保存至少 500 年,暂时无需担心。 更棘手的是空间,目前地下室共有 1837 个安葬位,仅剩 9 个空位,查尔斯三世的团队已在秘密考察温莎城堡附近的弗罗格莫尔庄园,计划在那里复刻一套 “微气候墓室”,但遭到部分王室成员反对,认为这是 “背离祖制”。 欧洲其他王室也有类似的 “防腐智慧”。 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陵寝里,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棺材采用铅皮 加上 陶瓷层设计,陶瓷的透气性差,却能吸附异味,与英国的技术思路异曲同工。 荷兰王室更绝,他们在棺材外层包裹铜皮,铜能释放微量离子,抑制细菌生长,不过成本是铅棺的 3 倍。 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核心:王室防腐从不是简单的 “密封”,而是材料、环境、技术的系统协作。 从阿尔弗雷德王子的铅棺到伊丽莎白二世的氮气防腐,两百年间变的是技术细节,不变的是对 “体面” 的执念。 对普通人来说,或许很难理解为何要在防腐上如此大费周章,但对王室而言,这口棺材装着的不只是遗体,更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连续性 —— 毕竟,当后人走进地下室,闻到的不是腐朽,而是几百年未变的、属于传统的味道。 那么对于此事,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2022年,英国女王死后遗体既没火葬也没土葬,而是将遗体放在百斤重的铅制棺材中,
语蓉聊武器
2025-07-19 11:51:22
0
阅读:242
三两草指挥官
感觉有点像琥珀标本的制作方法?估计里面还放了放射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