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万都拿不出来?”一女生高考结束后,向父亲索要10000多元,用来购买 7000的手机和出门旅游,父亲劝女生合理消费,女生抱怨父母亏欠自己,并说“养不起就别生我。”父亲气得不行,对着女儿就是一顿训斥!网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养她干什么? (信源:腾讯新闻——“1万都拿不出来,生什么孩子?”高考毕业季,满屏居然都是对父母的控诉) 高考结束,本该是解脱,对一些家庭来说却成了冲突的引线。寒窗十二年,那张耗尽心血的“账单”眼看就要结清,谁知,新的账单却以一种更难堪的方式被甩到桌上,撕开了亲情。 河南一个女生的故事,让这件事变得无比具体。她刚出考场,分数还不知是喜是忧,就向父亲开出了价码:一部七千多的手机,一套苹果“三件套”,再加一趟毕业旅行。 一盘算,这笔“犒劳费”直奔一万多。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这笔钱分量不轻。父亲面露难色,想劝女儿理性些,可女儿非但不体谅,反而怨气冲天,一句“养不起就不要生”像锤子一样砸下来,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老父亲的火被彻底点燃了。他对着女儿吼:“你以为你是谁?钱是大风刮来的?你只知道要,想过我们多辛苦吗?”这话像刀子,戳得人心疼。 本该是庆祝的时刻,怎么就变成了审判席?这背后,到底是新一代孩子膨胀的物欲和被误读的“应得感”,还是父母肩上那份一直沉默、却无比沉重的担子? 说到底,女孩“高调”索取的背后,是同学间的攀比。她看着别人换新手机、晒豪华旅行,那份“面子大过天”的虚荣心占了上风。 她认为,自己经历了多年的艰辛,这些便是“应得”的回报,甚至成为了父母表达爱与尊重的唯一途径。在她眼中,父母的拒绝无疑是对她个人价值的否定,因此,反抗变得不可避免。 可是她不知道,她要求的每一样东西,对父母都意味着什么。那部七千块的手机,可能是一个普通工人两三个月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才能攒下的血汗钱。 供养一个大学生,更是许多父母十年不敢添新衣、顿顿青菜豆腐的写照。尤其是那些学费十几万的民办大学,像山一样压在父母肩上。孩子一句轻飘飘的“别人都有”,很可能就是父母整夜焦虑的根源。 更让人寒心的是,争吵中,女孩还抱怨每月两千的生活费不够花,字里行间全是嫌弃。 还没踏入社会,就先学会了嫌弃为自己兜底的父母,这恐怕是为人子女最不该越过的底线。 不过,这盆冷水泼下来,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错吗?我们的教育一路狂奔,只问分数,却好像忘了教孩子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身后背着他们跑的人。 当整个社会都在渲染消费主义,攀比和享乐成了主流叙事,孩子耳濡目染,又怎能独善其身?家庭教育对价值观的引导不足,学校德育的缺位,加上社会风气的跑偏,共同“浇灌”出了这种“讨债式”的亲子关系。 那么,面对孩子的无理,父亲的怒吼是最佳选择吗?那一声声的痛骂,是真理,却也透着无力。 除了宣泄情绪,它会不会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家庭的维系,不应建立在单方面的索取或责备上,而应是理解和共同成长。 这场风波,也给所有父母和教育者提了个醒。父母需要适时“硬起心肠”,学会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说“不”,不再被“别人家的孩子”绑架。 让孩子参与家务,了解家庭收支,甚至让他们亲身体验赚钱的不易,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人礼。平日里多一些坦诚的沟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付出与局限,远比事后歇斯底里的怒骂更有效。 毕竟,不是所有别人有的,你都必须有。认清自己家庭的现实,量力而行,这既是孩子走向成熟的第一课,恐怕也是许多父母需要补上的一课。
“连一万都拿不出来?”一女生高考结束后,向父亲索要10000多元,用来购买70
韫晓生
2025-07-19 12:06:07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