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不明白,为啥壮族人的姓名跟泰国人的差别这么大呢? 实际上,中国境内的少

大帅讲社会 2025-07-19 16:01:09

好多人都不明白,为啥壮族人的姓名跟泰国人的差别这么大呢?

实际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除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基本上都接受了汉姓体系。不过得清楚,姓名汉化只是表面现象。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依然保留着,甚至几十年前,有些少数民族即便姓名汉化了,却并不讲汉语。还有些少数民族其实有两套姓名系统,一套是汉化姓名,另一套是本民族姓名。

也就是说,姓名的差异是分别融入不同文明导致的。侗台人群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接受中国文化的,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等; 另一类是接受印度文化的,比如泰国人、老挝人以及缅甸的掸族、云南的傣族。

古代的原始侗台人群分别投身这两个文明圈,经过上千年各自发展,从文化层面看,两个阵营似乎毫无关系,但从语言或基因分析就能发现显著关联。

人都容易凭视觉判断,单看外在着装,完全想不到中国壮侗人与泰国人有内在联系。就连他们自己,也是到近代语言有了接触,才发觉彼此的关联。 就好比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族几乎是同族,贵州布依族和壮族也几乎同族。但单看着装,简直毫无关系,一个是典型的印度高棉服饰,一个是典型的东亚交领服饰,分属两类文明。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布依族的语言,经过最快两周到最慢不超过半年的学习训练,就能和老挝那个民族实现顺畅对话,汉族人群可达不到这速度。

再讲讲壮泰关系的演变。壮泰关系本质上是印度化的侗台人与东亚化的侗台人,这两个同血缘但文化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接触与碰撞。近代以来,这种关系引发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思潮。

以前,壮泰关系这类话题在国内被不少人排斥。研究西南民族的人大概知道,曾经有个“泛泰”概念。简单说,近代人文研究发现从中国到东南亚存在一条广泛的“泛泰语”走廊,也就是侗台族群。当时侗台族群里泰国比较强大,于是泰国就出现一种“泛”的思潮,说白了就是想拉拢散落在各国的侗台族群。

中国人对这种境外思潮妄图渗透我方少数民族群体的事再熟悉不过了,神经立马紧绷起来。所以在2010年代之前,网上很多人很反感提“壮 - 泰”关系,就算有人只是分析二者语言,也得特别强调区别,就怕被扣帽子。

过去我们相对弱小,担心被渗透,如今我们强大了,开始主动开展统战工作。转折点大概在2010年后的几年,当时中国经济实力迅速上升至世界第二,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在周边形成压倒性优势。更关键的是,资本产能和文化输出需求迫切,中国对外关系策略从保守转为进取,民众心态也从弱者转变为强者。

当国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意味着策略彻底改变,因为这种口号只有强国才提得出来。 2010年代后,中国对外资本和文化输出加速。 一方面主体民族的资本和文化疯狂向东南亚输出, 另一方面,不太被关注的是,西南几省的少数民族群体也积极向东南亚输出。

拿广西来说,广西政府制定面向东盟政策后,开始输出国内民族叙事框架。几年前,广西政府组织了一个活动,把国内外侗台民族代表拉到广西南部一个城市,举办了一场祭祖活动,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的侗台民族都参与了。大概意思是,全世界侗台族群起源于共同祖先,这个祖先在广西境内,所以召集大家来祭祀。

有趣的是,整个祭祀场面是典型的汉化风格,东南亚友人逐个上香,不明就里的还以为是河南祭祀黄帝呢。这些年在文化价值观统战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不少泰国人、老挝人开始相信他们起源于广西附近,甚至觉得布依族或壮族语言比泰语更接近原始侗台语,也就是在正宗性上可能更纯粹些。2010年代后,泰国从官方媒体到自媒体,纷纷前往广西探访甚至寻根。

为啥泰国人偏爱去广西寻根呢?有人觉得他们应该认同起源于云南啊,而且云南傣族和他们差异更小。其实原因有两点: 第一,从侗台人群迁徙角度,云南只是中转地,虽然也是居住地之一,但大家公认侗台人群最早起源于华南地区。 第二,云南傣族和掸族、老挝人一样,都受印度文化影响,对泰国人来说,在族源和文化探究上价值突破有限。

但广西和贵州的侗台人群不同,除了语言相似,其他方面和泰国人差异很大,说明分化更早,探究价值高。就像前面说的,泰国人认为广西、贵州的侗台人群更接近原始侗台文化,对双方民众而言,既有异域感又有亲近感,很有吸引力。最终形成了华人去云南或潮汕寻根,泰人去广西寻根的格局,中国成了泰国境内主要民族的族源国。

真是应了那句话,穷的时候不希望别人干涉,富了就主动开展交流合作,世事变化无常啊。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大帅讲社会

大帅讲社会

专注社会,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