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不需要零和博弈的单选题#【#环球时报社评#:亚太不需要零和博弈的“单选题”】日本媒体《日经亚洲评论》7月20日刊发了对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米尼翁·休斯顿的采访。这位美国官员在采访中警告“印太国家”:在决定是否与中国合作时应“审慎且负责任”。她承认中国在“印太地区”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时又无端指责中国“制造经济胁迫、操控与经济依赖”。她还鼓动各国将美国视作“替代性经济伙伴”,声称“避免依赖单一经济体、避免依赖单一来源,对东盟国家至关重要”。
美国所说的“印太”,其实就是大家常讲的“亚太”。可以说,休斯顿毫无新意的发言,丝毫掩饰不了美国要维持其亚太区域战略“垄断”地位的意图。她夸大渲染中国对地区的影响力,实质表达的是对中国与亚太国家合作权利的粗暴干涉;将自己贬低为“替代”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备胎”叙事,实际传达的却是必须维护美国在该地区主导地位的强权意志。美国暗示性地裹挟亚太各国在美中之间选边站队,却用“审慎”“负责任”等冠冕堂皇的话语,试图掩饰其破坏地区固有秩序的意图,为所谓“印太战略”寻找“续命”的理由。
休斯顿对中国的指责严重歪曲了中国与亚太国家合作的真实情况。有美国学者在文章中曾分享过一个细节,一些老挝民众在乘坐中老铁路列车时会把鞋子脱掉并留在站台上,这是老挝人进家门之前的习惯,说明中国主导投资和建设的铁路让他们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多年来,中国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合作,显著促进了区域发展和共同繁荣,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同样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面对地区国家渴望的自贸协议、人文交流等诸多选项,华盛顿却很不幸地拿出了一个选择冲突和对抗的政策处方。
口口声声“避免单一选项”的美国官员,实际上抛给亚太国家的却是一道非此即彼、有你没我的“单选题”。然而,亚太国家普遍不愿选边站队,亚太的主流声音是希望各国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最近有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一是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智库东亚论坛日前分别发布研究报告,均显示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增加,而对美国的好感度下降。二是上月24日至25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三国的领导人同时缺席。事实证明,以经济“脱钩”、高科技限制、军事挑衅与遏制等为特征,以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为核心目标的美国所谓“印太战略”,在该地区根本不受欢迎。
亚太地区是当前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区域内经济增长持续领跑全球,区域内的“意大利面碗”式贸易协定(比喻多个贸易协定交织在一起)已扩展至370多项,稳定、合作、发展和繁荣是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关键词。近些年,美国实施的在供应链上“剔除”中国的所谓“去风险”政策,将亚太各国多年来形成的相互融合的经济网络进行硬性切割,正在破坏各方受益的格局。战略的自主性、外交的多元化和经贸的互利性,是区域内国家的共同选择,而他们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华盛顿强加的这道“单选题”。
不管做什么包装、换什么马甲,所谓“印太战略”本质上是一个制造分裂、煽动对抗、破坏和平的战略,最终逃脱不了必然失败的宿命。这些年,美国让个别亚太国家充当围堵中国“马前卒”的戏码还在继续,在对中国造成一定干扰的同时,也打乱了地区稳定与发展的节奏。不过,有一件事也很清楚:在亚太地区,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高质量实施RCEP等地区一体化合作目标的号召力,要远远超过华盛顿及其个别盟友组成的“奥库斯”“四边机制”等充满冷战思维的安排。
过时的冷战剧本不应该在亚太重演。涵盖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的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理应持续为全球供应链韧性与创新注入强大动力,而不应被推上阵营对抗的“十字路口”、为世界平添动荡和危机。希望华盛顿尽早跳出零和博弈的认知困局,与中国一道,多为地区稳定发展做加法,而不是“脱钩断链”、损人害己的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