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提出要将入朝军队名为“支援军”,黄炎培反对:“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有了一个正义之名,仗就好打喽!” 一个名字的改变,竟然影响了一场战争的走向?1950年秋天,当朝鲜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国面临艰难抉择。出兵朝鲜已成定局,但用什么名义却让决策者犯了难。就在这关键时刻,72岁的黄炎培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建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不仅武装干涉朝鲜内战,还将战火直接烧到了中朝边境。面对美军飞机轰炸东北边境城市的严峻形势,中国必须做出回应。10月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但在此之前,关于军队的名称却引发了一场重要讨论。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号楚南,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近代中国教育家、商人、社会活动家、政治人物。这位从清朝秀才成长为共和国副总理的传奇人物,不仅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更在关键时刻为国家献策。 当时的形势极其复杂。最初,毛泽东与周恩来研究,想用”支援军”的名义出兵。初步定下来后,决定征求一下民主人士的意见。毛泽东向来重视民主人士的建议,特别是像黄炎培这样阅历丰富的老前辈。 黄炎培接到征求意见的通知后,立即前往中南海。作为政务院副总理,他深知这个名称的重要性。在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谈中,黄炎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支援军”这个名称存在的问题。 “支援军那是派遣出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国家吗?我们是不是要向美国宣战?”黄炎培的这番话一针见血。如果叫”支援军”,就意味着这是国家行为,等于向美国正式宣战。而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根本不具备与美国全面开战的条件。 更关键的是,黄炎培提出了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道理:“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出自《论语》,强调的是做事要有正当的理由和名分。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军队的名称不仅仅是符号,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立场和态度。 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建议后,当场就将”支援”二字划掉,改为”志愿”。这个改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志愿军”意味着这不是国家对国家的宣战,而是人民自愿的行为,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 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志愿军是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默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这个名称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表明了中国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立场,又避免了与美国直接宣战的风险。在国际法层面,志愿军的性质使得战争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 黄炎培的这个建议,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作为一个经历过清朝、民国到新中国三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深知”名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更明白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一个恰当的名称能够产生的巨大作用。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也奠定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黄炎培的远见卓识。黄炎培亲笔书写条幅:“毛主席善于听取和我不同的意见,善于和与我不同意见的人合作”,并感叹:“为政之道、为人之道尽于此矣!”这句话既赞扬了毛泽东的民主作风,也体现了黄炎培自己敢于直言的品格。 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这位教育家、政治家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贫弱走向强大的历程。他提出的”志愿军”这个名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辉象征。 “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名称的诞生,充分体现了新中国领导层的政治智慧和民主作风。一个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和外交策略。正如黄炎培所说:“有了一个正义之名,仗就好打喽!”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总是在关键时刻考验着政治家的智慧。黄炎培的这个建议,让我们看到了名分正当的重要性。在您看来,一个恰当的名称在现代政治中还有多大作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