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不出园区便可造出一架国产通用飞机”,这句在芜湖航空产业园广为流传的话语,正是“十四五”期间芜湖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五年来,芜湖市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全链发展为支撑,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座特色鲜明的“天空之城”已初露峥嵘。
顶层设计先行构建发展“四梁八柱”
芜湖市始终将规划引领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先手棋,构建起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先后编制航空产业发展规划、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份纲领性文件,2023年更率先在全国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产业发展绘制清晰路线图。
从市级层面聚焦通航整机、无人机等优势领域,到湾沚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多层次政策矩阵持续释放红利。同时,总规模达109亿元的“1+12+1”基金丛林加速形成,其中10亿元安徽省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精准赋能企业成长,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全链集聚成势产业规模持续跃升
如今的芜湖已形成“一核两翼四中心”的产业布局,以湾沚区为核心,鸠江区、弋江区为两翼,四大区县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清晰成型。
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近200家,规上企业达171家,实现从上游研发和零部件、中游整机和无人机到下游维修和运营的全链条覆盖,“中国心”“中国脑”等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达百分之百。产业规模随之快速增长,2024年低空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其中航空制造产值达326.84亿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小飞机看芜湖”成为城市新名片。
科技突破领跑,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是芜湖低空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期间,产业链核心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地方行业标准540项,累计攻克“卡脖子”技术30项,取得21项国内第一,在发动机、飞控系统、核心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全国首条四发无人机产线顺利投产,腾盾科创D18大型物流无人机实现首飞,其4.35吨最大起飞重量、1.8吨载重、600公里续航的性能参数领跑行业。联合飞机、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78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成为技术攻关的“主阵地”,推动无人机核心技术实现100%国产化。
基建场景双兴低空生态日趋完善
芜湖着力打造“空中大动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持续推进,无为、南陵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新增30个左右临时起降场地,形成覆盖全域的起降网络。全国首个低空智联网“一核一中心”先行示范区落地,北斗地面增强站同步布局,为低空飞行提供安全数字底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探索形成36项“芜湖实践”,全国首开30公里以上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在应急救援、智慧农业、观光旅游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年均飞行达2.94万架次。连续三年举办的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更成为资源对接的重要平台,持续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
从蓝图绘就到实景呈现,“十四五”期间的芜湖低空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未来,这座“天空之城”将继续以创新为翼,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飞得更高、更远。
大皖新闻记者孙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