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杭州一家只接待老人的免费火锅店突然关停,这扇紧闭的店门后,藏着一桩涉案4200万元的集资诈骗案——短短半年,600多名老人的养老钱被“一锅端”。 这场骗局的诱饵,是热气腾腾的免费火锅。诈骗团伙安排“小管家”在老年人群体集中的公园、社区发传单,以“专属福利”为噱头吸引老人到店。推开门,不仅有免费的牛羊肉火锅,还有嘘寒问暖的陪伴: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扶椅,听独居老人讲家常,甚至记住每个人的饮食禁忌。这份“温情”让老人们放下了戒备,有人连续三周天天来吃,渐渐把这里当成了社交据点。 铺垫到位后,“投资陷阱”随之登场。“小管家”会指着锅里的牛肉说:“这是我们公司内蒙古基地养的牛,现在认养一头只要1万,每月能拿利息,年化收益最高50%。”为让谎言可信,团伙还推出“投资10万免费游基地”的活动。祝阿姨先投5万,果然拿到2000多元利息,随后追加5万参加考察,在草原上看到“成群的牛”,亲手喂完草后彻底信服。而闾阿姨则因朋友都已投资、不愿“欠人情”,再加上“小管家”的持续关怀,从1万追加到13万,一步步被套牢。 看似完美的“产业链”实则全是虚构。警方调查发现,所谓的内蒙古养牛基地是临时租借的场地,牛群是从附近牧场临时赶来的“群演”,考察视频全是摆拍,甚至火锅店的牛羊肉都是低价采购的普通食材。当3500万元(扣除返还的700万利息后)落入骗子口袋,火锅店和背后的公司便瞬间“蒸发”。 这起案件精准戳中了老年群体的两大软肋:对“免费福利”的贪念与对情感陪伴的渴求。骗子把老人的孤独当成“KPI”,用“比儿女还贴心”的关怀瓦解心理防线,比起高收益承诺,这种情感围猎更具迷惑性。正如警方复盘时指出的,团伙深谙“小恩小惠建信任,高息回报钓大鱼”的套路,完全复刻了养老诈骗的典型路径。 幸运的是,警方迅速抓获王某等17名嫌疑人,追缴非法所得实现近90%的追赃挽损率——祝阿姨10万本金拿回9万,闾阿姨13万追回近12万。2024年8月,主犯王某因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其余涉案人员均获刑。 案件落幕,但警示未止。这类骗局往往披着“惠民养老”的外衣,以专属福利筛选目标,用情感铺垫降低警惕。警方提醒,遇到“仅限老人参与”的免费活动要警惕,年化收益超过6%就需打问号,大额投资务必先和子女商量。更关键的是,当“小管家”的陪伴能替代家人的关心时,骗局便已埋下种子——守护老人的钱包,既要戳破谎言,更要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