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科技似乎停滞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是除了中美外,都瞎火了。现在科技太烧钱了。空间站、材料,光大规模科技实验室就七八个,再加上各类科研人员,人力物力已经不是小国体量能搞定的了,这还是材料。 就拿航天领域来说,国际空间站大家都知道,当初凑了16个国家一起搞,花了快2000亿美元才建起来。可后来维护费越来越高,每年光保养就得30多亿美元,欧洲那些国家慢慢就扛不住了。 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欧盟整体研发增长率才1.6%,德国只涨了0.8%,法国更惨,直接跌了0.5%。 这点钱要分摊到航天、材料等多个领域,根本不够塞牙缝。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就是个典型,当初喊着要跟GPS掰手腕,结果钱越花越没底,频率还被中国北斗按“谁先用谁先得”的规矩抢了先,现在连维持运营都费劲。 而航天领域的窘境只是缩影,材料科学这一块更能看出烧钱的威力。空客搞了个“明日之翼”项目,想研发更轻更省油的机翼,业内预估要砸数亿美元。 他们连生产复合材料的热压罐都想换掉,可这种新技术得持续砸钱试错,空客只能拉着供应商一起想办法降成本。 更无奈的是氢动力飞机项目,原本想2035年搞出来,现在直接承认进度落后5到10年,核心还是钱和配套跟不上。 而比材料更烧钱的是量子科技这类前沿赛道,2025年的全球数据摆在那,中美拿走了量子技术近91%的市场份额,欧盟27国加起来才5.1%。欧盟搞的“量子旗舰计划”预算67亿欧元,还不到中国合肥量子实验室一年投入的60%。 更糟的是成员国各自为政,德国搞离子阱,法国押超导,荷兰盯硅基技术,钱没凑一块,力量全散了。瑞士有家仪器公司干脆把量子部门搬到深圳,说中国的产业配套效率是欧洲的3倍。 AI领域的差距更明显,欧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搞人工智能研究,英国DeepMind当年靠AlphaGo火遍全球,可最后还是被谷歌收购了。 现在全球生成式AI巨头不是美国的OpenAI就是中国的企业,欧洲连个能挑大梁的科技公司都没有。英国才29%的企业敢鼓励员工用AI工具,资本也怕担风险,不愿给长期研发砸钱,初创公司只能跑去美国找投资。 不是西方整体科技停滞了,是中美之外的国家根本玩不起这场烧钱游戏。2023年中国研发支出增长8.7%,美国1.7%,欧盟那点增长连通胀都快跟不上。 中国政府的研发支出已是美国的1.6倍,企业研发投入也快追上美国了。欧洲那些国家就算想发力,要么单个国家体量不够,要么凑一起各算各的账,政策还老摇摆。英国三年前取消电动车补贴,现在又恢复,市场都被折腾懵了。 现在的科技竞赛早不是小国能踮脚够到的高度。一个国际空间站每年维护费能压垮欧洲多国,一个量子实验室的投入能让欧盟犯难,更别说还要养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中美能砸钱、能统筹、能扛风险,其他国家要么钱不够,要么合力难,自然就显得“瞎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