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的西方,要把先进的高铁技术转让给中国?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穷,这里的穷不是说西方国家没钱,而是那些握着高铁技术的企业早就穷得只剩技术了,急着要把技术换成真金白银活下去。 2004年那会儿,全球高铁市场早就没了新动静。欧洲的高铁网基本建完了,日本新干线也就在本土跑,没哪个国家有大规模新建计划。 这些西方企业手里的技术再先进,不能变现也是白搭,不少企业都快揭不开锅了。法国阿尔斯通最典型,2003年前后刚从三年亏损的危机里爬出来,铁路业务之前一直拖后腿,连日常运营的现金流都得精打细算。 就在这时候,中国抛出了个大诱饵。铁道部当年发布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的招标公告,虽然明面上只有140列的订单,但背后藏着“四纵四横”的庞大规划,这可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铁大市场。 那些企业比谁都清楚,丢了这个机会,可能未来十年都没活干。阿尔斯通之前为了十几列动车组订单,都能和西门子闹上法庭,140列的分量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是中国把谈判的主动权攥得死死的。招标规则里明写着,投标的必须是中国企业,还得有国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这一下就把西门子、川崎重工这些巨头架住了——想拿订单,只能跟南车、北车这两家中国企业合作,没有第三个选择。铁道部还加了硬条件:关键技术必须转让,还得用中国品牌,价格得最低。 德国西门子一开始还端着架子,觉得自己的Velaro技术天下第一,开口就要3.5亿欧元的技术转让费,原型车单价也喊到3.5亿人民币。 结果中国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把价格砍到8000万欧元转让费、2.5亿人民币一辆车。西门子硬气了没几天就慌了,怕被竞争对手抢了先,最后不光答应降价,还得乖乖签技术转让合同。这笔买卖没做成的西门子高管,回国就被炒了鱿鱼。 日本川崎重工的谈判更有意思,有次谈判谈崩了,日方代表威胁要退出,起身就想走。中方代表直接把茶杯摔在地上,告诉他走出去就别想再回来。日方代表立马怂了,乖乖坐回谈判桌。他们不是怕吵架,是怕真丢了中国市场,毕竟当时除了中国,没地方能给他们这么大的订单。 这些企业还有个更无奈的地方,技术转让还得真心教。铁道部设了个“技术转让实施评价”,不考核外国企业教得好不好,只看中国企业学得怎么样。学不好就不付钱,外国企业哪怕碰到“笨学生”也得耐着性子教,生怕自己的辛苦钱打水漂。没办法,为了活命,只能把压箱底的技术拿出来。 说到底,不是西方企业大方,是现实逼得没办法。自家市场没需求,企业快饿死了,中国又拿着大订单卡着技术转让的门槛。不把技术交出来,就得继续亏;交了技术,至少能换笔救命钱。那些看起来“先进”的技术,在当时的企业眼里,早就成了换饭吃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