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法新社刊文点出了这波中美互动里的关键转折,三个星期前特朗普还在放话要取消和中国的会晤,态度强硬得很,可没过多久就变了调子,这背后和中国的稀土管控措施直接相关。 [呲牙]法新社的观察,其实戳中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现实:大国博弈,从来不是靠口号和威胁就能赢的,最终比拼的是产业链的深度、战略资源的掌控力,以及对规则的运用能力。 特朗普三周前还在社交媒体上放话要取消会晤,转眼就在“空军一号”上主动谈下调关税、请求中国协助解决芬太尼问题,这种180度的转变,表面看是态度反复,实则是现实压力下的战略回调。他或许忘了,2017年他可以轻松把中兴列入实体清单,因为那时中国在很多关键领域还处于“跟跑”阶段。但2025年的中国,早已完成了从“资源输出”到“规则输出”的跃迁。 这次稀土管控的升级,不是简单地“断供”,而是精准地“卡链”。从4月对七类中重稀土物项的出口管制,到10月将开采、冶炼、分离技术乃至工艺参数全部纳入管控,中国打的是一套“全产业链狙击”组合拳。这意味着,哪怕美国从盟友那里拿到矿石,只要加工环节涉及中国技术,依然需要中方许可。这已经不是“资源优势”,而是“标准优势”。 更关键的是,中国没有把牌打绝。民用合规申请可批,国际合作通道仍在,这既符合国际法,又占据了道义高地。反观美国,长期将技术封锁“武器化”,如今却被对等反制,自然显得被动。 特朗普的退让,不是软弱,而是市场、产业、供应链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美国军工、新能源、半导体行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是一纸行政令就能切断的。而中国用事实证明:真正的战略主动,不在于喊得多响,而在于手里有没有别人离不开的东西。 这轮博弈也再次印证:轻视对手,是大国最容易犯也最致命的错误。中国用十年时间,把稀土从“卖资源”变成了“定规则”,而美国则在反复的误判中,逐渐失去了单边施压的底气。 未来的大国互动,不会是“谁嗓门大谁赢”,而是“谁掌握关键节点,谁就掌握谈判桌上的筹码”。特朗普的“G2”之说,或许正是对这一现实的无奈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