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部就近期网络热议的“南海电磁攻击致飞机坠落”传闻作出正式回应,明确辟谣称我方未使用所谓高威力电磁武器造成外方飞行器事故,同时借机普及了相关电磁技术的科学常识,展现出理性、专业且负责任的态度。 国防部发言人在回应中指出,虽然当前存在关于“电磁武器击落飞机”的大量猜测,但这类说法往往夸大其词、脱离实际。他系统性地解释了电磁攻击的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核爆炸引发的电磁脉冲(EMP),覆盖范围广、破坏力强,但使用门槛极高,属于战略级后果;二是非核高功率微波(HPM),即通过定向发射短时强电磁脉冲干扰或损坏电子系统,属于战术电子战手段,目前多用于压制雷达、通信节点或无人机等小型电子目标。 发言人强调,现代军用飞机自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电磁兼容与防护能力。从飞行控制系统到导航通信模块,普遍采用多重冗余架构、金属屏蔽层、滤波电路和故障自诊断机制,以抵御自然雷击或人为电磁干扰。因此,即便遭遇一定程度的电磁冲击,飞机也不至于立即失控坠毁。要想通过一次非核HPM打击彻底瘫痪一架现代化战机,需要极高的能量密度、精准的波束指向、合适的频率匹配以及近乎完美的作用距离——这些条件在实战中极难同时满足。 他还举例说明,美国曾在2012年公开CHAMP(反电子高功率微波先进导弹项目)试验,成功在飞行中对地面建筑内的电子设备实施非破坏性致盲,验证了HPM技术的可行性;俄罗斯则发展出“克拉苏哈”系列电子战系统,主要用于干扰预警机雷达和卫星链路。但这些系统的作用本质是“软杀伤”而非“硬摧毁”,更接近“让对方暂时看不见、连不上”,而不是“一打就掉”。 用通俗的话讲,当前的非核电磁武器更像是“高级版的信号干扰器”,而不是科幻电影中的“能量炮”。就像强功率微波可能让家里的无线设备短暂失灵,但不会把整栋楼的电路烧毁一样,电磁干扰的影响是有限度、有条件、可评估的。 针对近期南海区域发生的几起飞行器事故,国防部提醒公众:任何关于电磁武器使用的指控都必须基于确凿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残骸中电子元件的物理损伤特征、飞行数据记录仪中的异常电压波动、事发时空域的电磁频谱监测记录等。仅凭时间上的巧合或地缘政治情绪进行归因,不仅不科学,还可能误导舆论、激化矛盾。 此次回应不仅是辟谣,更是一次面向公众的国防科技科普。它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军队重视技术创新,包括在电子战领域的能力建设,但始终秉持专业、克制和负责任的原则;面对复杂信息环境,我们既要警惕真实威胁,也要拒绝谣言裹挟。真相从来不在热搜榜首,而在实验室的数据与现场的证据之中。